7月17日至20日,教師發展中心組織54名新入職職工進行了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入校教育、師德師風、科研入門、教學入門、職業規劃、素質拓展等六個模塊。
入校教育,愛校如家
培訓伊始,谷曉紅副校長指出,北京中醫藥大學是“人心向學”的——向學生,向學者,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隨后觀看的校慶宣傳片和靳琦副書記的《圖說北中醫——校史校情概述》報告,都詳細介紹了北中醫的歷史成就和未來發展規劃。這些都使大家對這一主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素質拓展,團隊合作
7月17日,首都師范大學藺桂瑞教授帶領大家進行了素質拓展訓練。活動通過一個有趣的小游戲開展:學員們起立,走到一個不認識的人身邊,先用目光示意,然后繼續走,繼續遇到一個不認識的人,握手,繼續走,找到互不相識的6個人,組成一組,開始進行互動。這些愉悅的體驗,讓學員們在更為輕松的心境下聆聽了題為《教師心靈關愛與自我成長》的報告。
隨后,學工部蘇萌和張靖老師帶領大家進行了小游戲環節和集體制作對學校的祝福語海報,這一體驗迅速拉近了彼此的關系,也讓大家感受到了團隊的溫暖和力量。
師德師風,感受風度
7月18日上午,清華大學張慕葏以《發揚傳承大師精神,鑄造高尚師魂》為題作了報告。他從高校教師崇高的歷史使命與責任,繼承發揚大師精神、培育高尚師德和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三方面作了闡述,希望各位學員能夠有熱愛祖國造福人類的崇高理想,有追求真理、剛正不屈的堅定態度,有勇于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有辯證思維、實踐檢驗的科學方法,有中西融合、古今貫通的研究方向,有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執著追求,有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貴品德,有教書育人、勤奮敬業的高尚師德。
下午,谷曉紅副校長為大家作了題為《亦師亦友,共同成長——做一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的報告,開場時的哽咽讓學員們感受著她對學校的情深意切。她說,既然來到北中醫就要多問自己“我是北中醫人,我應該為北中醫的發展做出怎樣的作為?”“做好教師,才是第一職責。”闡釋了更加人文、更加經典、更加現代、更加實踐的意義。她說,北中醫人有家國情懷、是有情有義,也是能有滋有味地生活的。
7月19日上午,人文學院黨委書記王梅紅為大家作了題為《人文素養漫談》的報告,從醫學人文的角度向大家介紹了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老師——既要有扎實的醫學理論水平,也要是一個有人文精神的人。她向同學們推薦了醫學人類學的學者凱博文和歐文·亞隆的著作,并介紹了“敘事醫學”的重要性。
下午,訪問學者敬天林為大家作了題為《使命與責任》的報告,他指出了時代的使命與責任、歷史的使命與責任、人生的使命與責任,讓學員們堅定了決心。
學術講座,科研教學
7月18日,在中醫藥類科研入門為主題的專家沙龍上,陳家旭、屠鵬飛、劉建平、胡凱文等幾位專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經歷,鼓勵學員們針對問題開展研究,積極合作實現多學科交叉的發展。
7月19日,南京大學心理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周仁來為大家作了題為《做科研與人格養成》的報告,他指出,高校教師為什么要做科研工作,不僅是謀生和薪水的需求,也有自尊和事業發展的需要,內在動機是興趣,而更高層的還在于一種利他精神的鼓舞。
張冰老師以《師道尊嚴——一個老教師的理解與實踐》作了報告。她提出:“行為師,學為嚴,道為尊,德為范”,嚴格要求自己,收集大量前沿信息做好備課,也要嚴格要求學生,切實為學生成才做好準備。
職業生涯,規劃成長
7月19日,清華大學航院李俊峰為大家作了題為《在教書育人中全面成長——講好課做好導師家長》的報告。他指出,教師成長中最重要的是好為人師、好人為師、為人好師、為人師好。隨后,他分享了自己的教學經驗。
岐黃路上,勿忘初心
7月20日,在小組討論中,學員們踴躍發言,交流了學習心得以及未來職業期待,并對本次會議的優缺點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短短的四天時間,學員們對北中醫的校史、校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沉甸甸的責任意識。大家認為,要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還要對自己進行的工作負責,對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負責。對學生和學校的責任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強調一個“身教”的影響;對學術研究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對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是要堅守本職崗位,做一個有大格局、大情懷有擔當的北中醫人。
岐黃路上,勿忘初心——學員們會永遠記得那最初的夢想,永遠記得此刻對學校許下的諾言。
(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