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骨傷科為一名老年女性重度股骨頭壞死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重塑患者行走能力。
患者女性,67歲,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髖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4年余。患者長期遭受股骨壞死的困擾,癥狀嚴重,患肢短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行動能力。曾嘗試多種保守治療方法,輾轉多家醫院就診,但效果不佳,病情持續惡化,遂至房山醫院就診,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右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RCO分期 Ⅳ期)。
術前,經醫院外聘專家于方主任醫師詳細的檢查與評估,決定為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以期徹底解決其病痛,恢復其關節活動功能。術中,于方主任醫師采用先進的手術技術,術中采用后外側入路,相比前外側或直接外側入路,通常無需大轉子截骨,減少骨量丟失和相關并發癥,成功為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整個手術過程順利,無并發癥發生。術后,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中西醫療法相結合,患者迅速康復,恢復良好,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第三天可在指導下使用助步器行走,基本能夠適應性行走,極大程度上緩解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質量。
全髖關節置換術目前雖已是成熟的手術技術,但術中及術后仍存在諸多技術難點和挑戰,涉及解剖、生物力學及術后康復等多個方面。
本次手術亮點:
1. 精準定位:術中需精準截骨,對于術者的手術技術要求極高,過度磨銼會降低初始穩定性,磨銼不足則影響假體匹配。假體安裝角度的精準控制,偏差易導致脫位或撞擊。
2. 微創操作:術中采用后外側入路,減少肌肉損傷,通過軟組織平衡技術,重建髖關節生物力學平衡。術后次日患者即可在助行器輔助下站立。
3. 加速康復(ERAS理論):術后基于“腎主骨、肝主筋、脾統血”等中醫理論,根據患者的四診,制定個性化的治療,將中醫辨證論治+階梯式康復相結合,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促進術后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