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主辦,我校承辦的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五五”規劃教材編寫會議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總編輯李秀明,我校校長唐志書,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我校原黨委書記谷曉紅,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季光,江西中醫藥大學校長朱衛豐,我校原副校長翟雙慶,湖北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王平,以及《中藥學》《內經選讀》《溫病學》《中醫外科學》《中醫思維學》《中醫體質學》《中藥藥劑學》《有機化學》8部教材的副主編、編委等近300人,圍繞教材編寫工作展開深入研討,為中醫藥高等教育教材體系創新注入新動能。會議由我校副校長王停主持。
會議開幕式上,唐志書校長指出,教材是教育教學的“施工藍圖”,是立德樹人的“核心載體”,更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時代結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根基在于教育,核心在于人才,而教材正是連接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的關鍵樞紐。本次“十五五”規劃教材編寫,不僅是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責任所系,更是關乎新時代高質量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大計所在。同時,提出了三大編寫建議:一是立足根本,鑄魂育人,強化價值引領的“深度”與“溫度”;二是守正創新,與時俱進,強化學術高度的“厚度”與“銳度”;三是服務需求,智慧賦能,優化育人效能的“精度”與“效度”。
王停副校長主持會議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李秀明總編輯強調,此次“十五五”規劃教材編寫工作,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教育強國戰略的具體實踐,旨在培養“信中醫、愛中醫、學中醫、用中醫”的高素質人才。教材編寫需立足“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原則,既要堅守中醫藥理論精髓,又要對接教育數字化趨勢,體現學科前沿成果。希望通過每部教材編寫團隊的凝心聚力,將本版教材打造成中醫藥文化傳承的載體、學科發展的風向標、人才培養的指南針,為中醫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教授作題為《建設新時代的高質量中醫藥教材》的主旨報告。王琦院士從國家戰略和醫學教育發展需求出發,結合中醫藥教材的實例深度剖析了當前中醫藥教材建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要開展醫學教材建設理論、標準和方法學研究,匯聚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多方力量構建產學研用結合的教材開發團隊,建設國家級醫學教材案例庫、題庫等教學資源平臺,引進國際先進醫學教育理念,立足中國醫療實踐,形成中國特色教材,提升中國教材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高等教育圖書編輯部主任張立軍、數字技術中心副主任翟理分別就紙質教材與數字教材的編寫規范進行專題講解。張立軍指出,教材編寫需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原則,強化思政元素與學科特色的有機融合;翟理則提出,應建設“融媒體、交互式、智能化”新形態數字教材,構建“可聽、可視、可交互”的學習場景,推動中醫藥教育現代化轉型。
在分組研討環節,《中藥學》《內經選讀》《溫病學》《中醫外科學》《中醫思維學》《中醫體質學》《中藥藥劑學》《有機化學》8部教材編寫團隊圍繞教材大綱優化、知識體系重構、數字資源開發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專家們達成共識,教材編寫需平衡傳統理論與現代進展,強化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同時,通過案例教學、虛擬仿真等手段,提升教材的互動性與趣味性。
8部教材編寫團隊合影留念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五五”規劃教材編寫工作的推進,是中醫藥教育領域的一次深刻變革。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新教材的編寫不僅是知識體系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在“健康中國”“教育強國”戰略引領下,通過構建“經典傳承+現代創新+數字賦能”三位一體的教材體系,將助力中醫藥教育從“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型,為培養新時代中醫藥領軍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未來,隨著教材體系的不斷完善,中醫藥事業必將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的生機,為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