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走進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開展了一場近3小時的特別直播活動。
本次直播以“藏在高校里的寶藏博物館”為主題,通過云游館藏珍品、互動體驗和養生功法教學,生動展現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全平臺點贊量突破400萬次,引發廣泛關注。
本次博物館的活動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中藥探寶,感受“活”的文化
我館中藥部馮林敏主任在中藥綜合展廳中,以道地藥材分布圖、聞香識藥等互動項目為切入點,生動詳細的解讀了冬蟲夏草、三七等珍貴藥材的鑒別與功效。展廳內陳列的2800余種中藥標本和數百幅藥用植物照片,配合數字博物館技術,讓觀眾直觀感受中藥從采集到炮制的全過程。馮主任還分享了近期“本草彰施”中藥扎染活動的成功經驗,展現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的融合。
第二,醫史探源,解析“智”的挖掘
我館陳子杰館長帶領觀眾“云游”中國醫學史展廳,從砭石到馬家窯陶罐再到針灸銅人,從《黃帝內經》到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再到藥王孫思邈《千金要方》,充分解讀中醫藥文化當中古人所蘊含的智慧。展廳以中醫藥發展歷史為線索,通過歷代醫藥文物再現了中醫藥學的輝煌成就。陳館長還特別講述了建安三神醫的故事,突出博物館“熏陶學子,服務社會”的發展理念。
第三、現場示范,傳承“動”的精神
本次活動還特別邀請了我校體育教學部李昕豫老師帶領線上觀眾練習八段錦,從“雙手托天理三焦”到“左右開弓似射雕”,詳細講解動作要領與關鍵訣竅,并闡述其中的養生原理。這一環節豐富了博物館“醫體融合,動靜相宜”的活動理念。李老師曾多次在校內外推廣八段錦,助力健康校園建設。觀眾紛紛留言互動,感嘆“傳統功法與現代生活的完美結合”。
直播過程中,觀眾通過彈幕提問、線上搶答等方式參與文物解讀和藥材辨識,如圍繞“烏雞的藥用部位”“信口雌黃”“砭石的用途”等問題展開討論。八段錦教學環節彈幕區實時涌現“求完整版跟練視頻”的刷屏請求。整場直播互動既折射出廣大群眾對健康問題的關注,也印證了中醫藥文化在現在生活當中的巨大魅力。
這此的線上直播活動,也踐行了本次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 “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借助新媒體,開展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不僅讓更多地觀眾領略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更彰顯了博物館在快速變化社會中創新傳播方式的活力。近年來,我館持續通過直播、臨展、公益講座等形式,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博物館“發揮教育功能”的指示,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服務社會的重要陣地。本次直播是我校“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我館正通過多元活動深化公眾對中醫藥的理解與認同。未來,我館將繼續以文化為媒,讓千年岐黃之術煥發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