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靈蘊鄉音”鄉村振興暑期實踐團于7月11日至8月18日對雙柏地區的中醫藥生產力技術、人才現狀、文化發展、醫療設施等方面進行30余場訪談交流、調研考察,并對醫務人員進行2場次心理培訓,在社區及鄉村開展3場次義診活動。實踐團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李瑋、國學院副院長李蔓荻、國學院教授段曉華擔任指導老師,項目負責人許美琳老師帶隊進行調研。實踐團深入雙柏,運用中醫藥“望聞問切”的傳統智慧,深入探索基層工作的“理法方藥”,不斷細化中醫藥振興雙柏的具體工作內容,共同奏響“靈蘊鄉音”的華美樂章。
文化振興,訪彝族文化根脈
“靈蘊鄉音”實踐團成員先后深入訪談了雙柏縣多位彝醫、彝族文化傳承者、彝繡設計師等。雙柏縣擁有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素有“云藥之鄉”的美譽。近年來,雙柏縣積極推動中醫藥文旅產業發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醫藥旅游品牌。
彝醫們的每一次診脈開方,都是對自然法則的敬畏與遵循,他們以草木為友,以天地為師,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健康。而彝族文化傳承者,將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與中醫藥理念緊密相連,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彝繡設計師們更是將這份文化底蘊與創新精神巧妙結合,他們將中醫藥元素融入繡品設計之中,讓每一幅繡品都成為傳播中醫藥文化與民族藝術的使者。
探尋著中醫藥與文化振興交織的璀璨篇章,為雙柏的文化振興之路鋪設了堅實的基石。“靈蘊鄉音”實踐團的每一步足跡,都深刻烙印在雙柏這片充滿靈性的土地上,見證著中醫藥如何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產業振興,研雙柏中醫藥發展
雙柏地區作為中藥材種植的重要基地,具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和獨特的民族醫藥文化,具有發展中醫藥產業的天然優勢。然而,如何將這些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中醫藥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靈蘊鄉音”實踐團成員先后深入訪談了雙柏縣多位返鄉創業者,從“種藥農民”到產業“帶路人”,從開展藥園規劃設計、特色古樹茶源、甘蔗產地發掘,到全產業鏈條發展。不僅有力推動雙柏縣中藥材產業及農產業的快速發展,更為當地農民開辟了新的創收途徑,注入新的經濟活力。他們的故事為團隊成員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深化了大家對中藥材產業的全面認識和深刻洞察。
人才振興,心理團輔促成長
北京中醫藥大學心理教授李蔓荻老師為當地醫護人員策劃舉辦多場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輔導以”感知—深化—升華“生命意義為主線,循序漸進,環環相扣,通過互動、繪畫、分享等團輔活動,幫助基層醫護人員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激發自我潛能;健康積極心理品質,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增強團體凝聚力,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為未來基層協同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此外團隊成員通過深度調研雙柏縣醫院、衛生院、婦幼保健醫院等地方醫療機構,了解雙柏地區的中醫藥服務現狀,中醫藥在基層的實際應用情況,為中醫藥服務的優化升級提供針對性的幫扶。
組織振興,在奉獻中辦實事
實踐團在雙柏縣、鄉多個社區、婦幼保健院等多地點開展“靈韻鄉音,健康同行”主題健康服務活動及義診活動。實踐團隊成員為社區居民及村民進行細致專業的健康服務,包括測量血壓、把脈問診、推拿按摩、貼耳豆、針灸等。活動中,學生及老師耐心傾聽居民的健康訴求,運用專業中醫藥知識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傳授簡單有效的中醫藥養生方法,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了解中醫藥的文化內涵和實用價值。同時,團隊成員們還向居民們介紹中醫藥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鄉村的健康建設。
這不僅是一場場簡單的健康服務活動,更是一次次心靈的觸碰與共鳴。學生們耐心傾聽,老師們悉心指導,他們用真誠與專業搭建起信任的橋梁,讓中醫藥的智慧之光照亮鄉親們的健康之路。在這里,中醫藥不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連接心與心的紐帶。
生態振興,綠水青山齊獻策
團隊成員赴雙柏縣法脿鎮李方村參觀李方村落特色文化建設、黨群活動室、畢摩文化展廳參觀。而后在查姆社區進行云南省雙柏縣查姆社區“兩山一湖”文化品牌建設研討,在查姆社區黨建工作室,實踐團與社區干部、文化專家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圍繞如何挖掘文化內涵、打造特色品牌、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大家一致認為,通過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夠進一步提升雙柏縣的文化軟實力和知名度,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
“中醫藥+鄉村振興”的思路,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它不僅為雙柏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厚植家國情懷,切實挺膺擔當,匯聚青春力量,聚焦鄉村振興。北京中醫藥大學“靈韻鄉音”暑期社會實踐團,在實踐中堅守“大醫精誠”的鏗鏘信念,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用腳步丈量鄉村大地,在尋訪中感悟思想偉力,在實踐中淬煉火熱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