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標準是體現中醫藥學術發展和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并在促進學術進步、推動創新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可以克服傳統中醫醫療服務的主觀性和隨意性,確保患者安全,維護患者權益。
?中醫藥標準化建設有利于促進中醫藥進入世界主流醫學體系,更好地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
標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技術基礎,是現代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維護社會秩序和生產生活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全面推動中醫藥標準化是大勢所趨,必將深刻影響中醫藥發展。中醫藥標準化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運動,對引領和支撐新時期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必然要求
標準化是學科學術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必然趨勢之一。中醫藥標準是衡量中醫藥學科成熟度、體現中醫藥學術發展和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并且在促進學術進步、推動創新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標準為創新夯實基礎,創新則為標準開辟道路。創新要在現實情況下,也就是現行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打破原構架,對標準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對標準進行相應的修訂,使其適用性更強。中醫藥標準的研究制定、實施、修訂、再實施、再修訂的不斷循環的過程,就是中醫藥繼承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
從古至今,中醫藥的學術發展可以說是在對中醫藥標準的制定、實施、修訂、再實施、再修訂的過程中不斷傳承鞏固下來的。經典中醫文獻在我國歷史上也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整理、修訂和保存,其中不乏對于教育、操作技術以及行業管理等方面的細致論述,全面展示出當時的醫療特點及水平。如《傷寒論》作為中醫四部經典之一,就記錄了所處時代的臨床診治規范。
GB/T 20000.1-2014 《標準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術語》中提到“標準宜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科學技術想要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來服務人民,需要通過一個技術統一的平臺,將科學技術引進并傳播到生產生活領域,這就需要標準化過程,匯集全行業專家智慧,展示最新學術進展,再從專業角度廣泛獲得認同,使其具有可應用性。在這樣反復的研究、整理、提煉的復雜過程中不僅展示出標準化的嚴謹性和共識性,更充分表現出標準化是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醫藥成果傳播的重要形式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其豐富的知識和有效的實踐中蘊含著深厚的科學內涵,使得中醫藥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中醫藥標準是在系統總結古代文獻、現代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技術規定。標準具有權威性、共識性、自主性,隨著中醫藥標準的研究、制定和中醫藥標準體系的系統性建設,越來越多的中醫藥成果將通過中醫藥標準的制定推廣被廣泛傳播。但中醫藥的標準不能只停留在制定,關鍵在于運用推廣。成果不能停留在實驗室,停留在書本上或個人手里,這樣成果的真正價值就會被很快地湮沒。使用越廣泛,傳播越廣泛,中醫藥事業才能進步,才能發展。所以,為了能將中醫藥成果完整的保存,并發揚光大,能夠使其得到系統、完整傳承,科學發展和充分發揮,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將中醫藥成果以標準的形式呈現并推廣出來,運用推廣越廣泛,說明標準的適用性越高。
中醫藥特色優勢的有效載體
中醫藥學的本質是從整體聯系以及運動變化的角度來把握生命和疾病的演變規律。繼承中醫藥學獨特的生理觀、病理觀、疾病防治觀,并發揮其優勢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根本。
目前,很多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藥行業魚龍混雜,中醫診療方式方法淡化,使其特色優勢難以充分展現甚至被埋沒,這將會阻礙人們對中醫藥的認同和選擇,甚至阻礙中醫復興。
標準是技術整合凝聚的結晶。選擇適合中醫藥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經過長期實踐,結合先進技術,切實把中醫理論精髓以及特色優勢固定、表現出來,將與西醫相比有優勢的中醫理論、技術、治療方法以及中醫對于健康的理解,對于疾病診治及檢驗的方法統一認識、融會貫通,并建立起符合中醫藥自身規律的標準體系,這樣既可以保持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又能為民眾提供“簡便驗廉”的醫療保健服務。
中醫藥行業管理的必要手段
標準化的重要意義是改進產品和服務的適用性,防止貿易壁壘,促進技術合作。標準化可以規范社會的生產活動,推動建立最佳秩序,促進相關產品在技術上的相互協調和配合。正如汽車制造,往往不是由一家企業獨自完成,工程流水線常常要涉及數百家甚至數萬家企業,因此對生產協作的要求極高,必須嚴格規范整個生產過程,形成系統標準,來保證這一生產活動的協調配套性,中醫藥事業亦是如此。
標準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制度,具有很強的規范性,能調整社會秩序,規范人們的行為。中醫藥標準與相關法律法規雖屬于不同范疇,卻是相輔相成、密切關聯,都為尋求中醫藥事業健康有序發展而存在。
中醫養生保健行業需要加強監管,養生保健類監管標準的制定勢在必行。《中醫藥標準化發展規劃(2006-2010年)》中著重提出,要圍繞推進中醫藥依法行政,規范行業管理,重點開展中醫醫療人員、機構、技術的準入和資格資質標準的制修訂;圍繞提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和服務管理水平,促進基礎條件和就醫環境改善,加強中醫醫療機構建設與質量管理標準制修訂;加快中醫醫療機構醫療質量監測系統管理標準制定,提高對中醫醫療質量監測和統計分析水平。
通過制定、實施中醫藥標準并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能夠緊密貼近實際,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使中醫藥的管理更加科學、公開、公正、透明,進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為中醫藥事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標準化是規范中醫藥行業管理的必要手段,是政府推進依法行政,促進內部管理制度完善,落實機構監管主體責任,建立規范的行業評價制度,提供優質有效的公共服務的必要手段。
中醫藥質量安全的保障
中醫藥經歷幾千年仍經久不衰不僅因為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更因為其療效確切。而醫療技術本身的局限性,體質的特異性及差異性,都會使得醫療過程的最終結果存在著客觀上的不穩定性。醫務工作者應盡量將這種不穩定性降到最低,嚴格地保證治療的安全性。標準是質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礎,質量安全需要標準進行規范。標準的形成,保證了技術及產品的質量,健全了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加強了行業自律。標準化有利于穩定和提高服務質量,標準的適用性越強,水平越高,產品及療效也會相應穩定在較理想的水平。
中醫藥醫療服務是涉及人體生命健康的技術服務,中醫藥醫療質量相關標準的出臺、應用及推廣,也就意味著對于人體生命健康保障水平的不斷提升。通過系統總結安全有效的中醫臨床診療經驗和方法,形成最佳診療方案,建立中醫藥技術標準體系,可以克服傳統中醫醫療服務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全面提高臨床中醫藥工作者的整體醫療技術水平,促進中醫診療活動更加規范,穩定和提升中醫藥診療效果,確保患者的安全,維護患者的利益。
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新時期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不僅要充分表現出中醫藥的特色,更應繼承創新,與時俱進。標準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表現形式。中醫藥標準化是中醫藥現代化的基礎,通過中醫藥標準化帶動中醫藥現代化,才能更好地適應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需求。
標準化在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中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醫療技術監督以及機構運行管理,提高中醫藥機構和人員的資質,強化質量管理,改善和提高服務設施水平;通過教學培訓,設定標準相關的機構以及人員,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通過科學研究,將中醫藥成果推廣并應用到臨床,使中醫藥為更多人群提供健康服務。只有用標準化來承載中醫藥的理論,規范醫療紀律,并將中醫藥的精華固定下來,中醫藥才能夠擁有巨大的創新潛力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將中醫理論和技術特色形成一套適合于現代的理論診療體系,才能展現出新時代中醫藥所具有的獨特優勢。
中醫藥國際傳播的迫切需要
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與發展,也增強了對中醫藥市場監管、技術規范等的需求,中醫藥標準化的呼聲日益高漲。標準作為現代國際貿易的基本規則,正成為推動中醫藥傳播的強大力量。
中醫藥目前在很多國家尚無專門的法律約束及管理,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極大影響了中醫藥的國際聲譽,限制了中醫藥國際化傳播。中醫藥標準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作為中醫藥創始國,我們應該依據中醫藥的特點和規律,主導制定中醫藥國際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讓世界中醫藥與中國標準接軌。標準化是促進中醫藥國際傳播的迫切需要,它不僅有利于規范國外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最大程度維護我國中醫藥產業利益,而且還有利于取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接受和認同,促進中醫藥進入世界主流醫學體系,更好地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
標準應當建立在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堅實基礎上, 以促進獲得最佳社會效益。中醫藥作為我國數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在現今社會的發展中也應與時俱進,將中醫藥技術通過標準的形式展現并推廣。中醫藥標準化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新時期中醫藥事業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推動中醫藥標準化建設,應在政府主導下,由行業同仁共同努力,以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推廣,使其更加規范化、現代化、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