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暗淡的流云,酷暑煩悶的氣氛,高溫籠罩寂寥的黎明,透射著陰郁的悲鳴。2015年7月15日4時50分,原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黨組書記胡熙明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生平事跡
胡熙明,1934年1月生于山西省盂縣,1958年至1964年于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學習,畢業后分配至衛生部中醫司工作,1978年至1982年,歷任衛生部中醫局科員、副局長、部黨組成員,1982年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黨委書記,1984年至1995年任衛生部副部長,期間,1986年至1988年兼任國家中醫管理局局長,1988年至1990年兼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
他志存高遠,秉為官之德,以振興中醫藥事業為己任,一生奔忙一生忠耿。他參與組織起草《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極大地推動了中醫藥事業的恢復和發展,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第二個春天”;他參與組織制定了《中醫、中西醫結合事業“七五”發展規劃》,提出“以機構為基礎,以學術提高為依靠”的中西醫結合發展的指導思想,并提出縣縣建立中醫院,繼承和發揚中醫藥事業,各地建立中醫院校培養中醫臨床人才,構建了中醫科學研究機構以及中藥劑型改革等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思路。
他是中醫藥管理的引航者和帶頭人,為中醫藥體制建設和學科發展嘔心瀝血。在擔任衛生部副部長和后來兼任國家中醫管理局(后改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期間,主管中醫、中藥工作,為國家中醫管理局的成立和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他的推動下,研究制定了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具體措施,使各項任務得以逐一落實;他根據我國中醫藥發展的自身特點,牽頭組織研究擬定中醫、中醫中藥結合、中西醫結合以及民族醫療醫藥的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擬定中醫醫院的建設標準并在全國推廣實施;他重視用法律規范中醫藥工作的發展,探索中醫立法的路徑,組織推動《中醫法》的起草工作;他十分尊重中醫藥發展的科學規律,積極呼吁拓展政府管理中醫藥行業的工作職責,為順利實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中醫、中藥的統一管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拂袖揚中醫,一任千古魂
他一生潛心學問,履萬眾俯首之職,行庶民亟期之事,為中醫藥文化傳承筆耕不輟,為中醫藥國際化、現代化孜孜不倦,為中醫藥品牌國際宣傳鞠躬盡瘁。他重視中醫學的國際傳播和國內交流工作,多次在國內外有關傳統醫學大會上介紹我國中醫藥的歷史、現狀及展望。1987年,他率團出席第四十屆世界衛生大會,在大會上介紹我國的傳統醫學,受到各國矚目。同年,時任法國總理兼巴黎市市長的希拉克以巴黎市市長的名義授予他金質勛章,以表彰其在發展傳統醫學特色方面所作的貢獻。
卸任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職務后,他先后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還曾擔任國家禁毒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針灸學會會長、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首任主席、中國鼠害與衛生蟲害防制協會會長等職務,為我國衛生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立下了不朽之功勛。
芳華流萬世,北中醫校友
緩步于校園,我們的思緒回到那些年,還是學生的胡熙明每天清晨捧書而誦讀,眼里是自始至終從未變過的對于中醫藥的堅毅。深埋地下的紅樹葉,被青石板壓著的黃土地,它們沒有塵封過往,因為有它們,胡熙明的形象在我們心中才更鮮活,因為有它們,我們感覺胡老從未離去,胡老和胡老精神一直在這里,那是老一輩北中醫人的精神,也是永恒的北中醫精神。
他就是這樣一位純粹的醫學家,這也該是他最喜歡的稱謂,因為其力不吝于中醫,其魂自始系中醫,然而他又不是一個純粹的醫學家,他想別人所不敢想,他做別人所無力做,他以一己之力帶中醫向世界之巔。浩浩乎,其功偉,成中醫千秋永享之基業,其不凡,造中醫發展史又一大家。
“耿耿丹心垂宇宙,巍巍功業泣山河”,胡老的卓越貢獻、崇高品格、精湛學術必將長留于世并澤及后輩。愿胡老安息,我們自當以其為榜樣和楷模,以其精神為動力,化悲痛為力量,竭盡全力為中醫藥事業奮斗終生,此生不已,此諾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