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中醫藥報》報道我校扎根中國大地辦醫辦學,“校地合作”造福各方百姓,全文如下:
“以前,找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家看病要走好遠的路,現在專家們來家門口了,真是太方便了!”家住北京市房山區的李奶奶興奮地說。北京市房山區中醫醫院于2018年正式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六臨床醫院,近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專家帶領團隊定期到該院坐診,為當地百姓帶來了便利。該院充分依托北京中醫藥大學醫療、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發展得如火如荼,目前該院新院區建設已獲北京市發改委正式立項,將建成集醫、教、研、應急救援、中醫康復于一體的現代化中醫醫院。
進入發展快車道的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醫院不止房山區中醫醫院一家。在校地合作模式的帶動下,各臨床醫院發展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前不久公布的全國419家大型公立三級中醫院大考中,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院即深圳醫院排名66位,獲A等級水平。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北京中醫藥大學通過校地合作,讓優質中醫藥資源在各地開枝散葉,帶動了當地中醫藥診療水平提升,也讓當地百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國醫大師來到家門口
自2017年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會定期率領團隊來深圳醫院出診。這樣的喜訊讓當地居民直呼:“不用去北京,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國醫大師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們多次赴深圳指導該院發展,使該院在醫療業務、科研教學、綜合管理等方面實現了飛速提升。
在山東棗莊,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和棗莊市共建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棗莊醫院充分發揮大學品牌和平臺優勢,引進中醫藥專家,服務當地百姓數萬人次。同時,一批國家級、省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先后落戶該院,患者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到國家級名中醫的優質服務。
國醫大師呂仁和把工作站建在了陜西銅川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這對銅川市及周邊省市的老百姓來說是一件幸事。孫思邈醫院自2017年開診以來,已經為周邊約2.7萬余人次進行了免費體檢,對口幫扶兩家縣級中醫醫院、4家鄉鎮衛生院,先后派遣50余名中醫骨干前往相關基層衛生院定期出診。在藥王孫思邈的故居,中醫藥正在造福越來越多的百姓。
建設重點專科造福群眾
近日,79歲的張大爺將一面寫著“妙針神針治百病,醫德高尚傳名揚”的錦旗送到了棗莊醫院針灸科。幾個月前,張大爺腰部受涼后出現疼痛,持續3個月都沒有緩解。棗莊醫院針灸科的醫務人員給予針刺配合艾灸治療后,張大爺的腰痛很快緩解了。針灸科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棗莊醫院國家級重點中醫專科之一,曾獲山東省市級青年文明號、巾幗文明號。
近幾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積極探索校地融合發展模式,搭建區域標志性中醫藥服務平臺。棗莊醫院創新針灸全科化診療模式,充分融合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教授院士工作站為代表的“北針”和以江西陳日新教授熱敏灸分院為代表的“南灸”,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首批“中醫診療模式創新試點醫院”之一。
此外,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已成為中醫藥特色突出的三級甲等中醫院,現有多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和廈門市領先學科。深圳醫院成功創建4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針灸科、治未病科、肝病科、婦科),1個深圳市中醫臨床重點專科(治未病科),4個深圳市中醫特色專科(肝病科、針灸科、婦科、腎病科)。
北京中醫藥大學借助各臨床醫院發展中醫藥特色重點專科,打造中醫藥服務平臺,為守護當地百姓健康貢獻了力量。
創新模式培養高質量人才
今年6月,為推動優質中醫藥資源下沉,北京中醫藥大學實施“丹心計劃”,即鼓勵優秀碩士畢業生到基層實踐服務,并在完成實踐后為他們提供免試攻讀博士的機會。房山區中醫醫院作為全國29個“丹心計劃”人才培養基地之一,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制定培養計劃,安排他們到臨床科室、職能科室及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鍛煉。
目前,深圳醫院已經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獨立的研究生招生單位,研究生培養專業涉及肝病、腎病、骨傷、針灸推拿、婦科、男科等方向。為更好地培養科研人才,該院在今年首次拿出了110萬制定了 “育龍人才培養計劃”項目方案,創新科研人才隊伍培養模式。
此前,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研究院在2019年底已經順利掛牌,通過建立中醫藥人才培養基地,完成中醫藥科研成果的輸出與轉化。近日,孫思邈醫院正式設立了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基地,開展博士后招收和培養工作,標志著醫院在聚集高層次人才、重大項目開發、科技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和成果轉化等方面有了更高的平臺。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努力下,校地合作模式結出累累碩果,一批又一批北中醫人用實實在在的療效,讓各地百姓都能感受到中醫藥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