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24年7月17日以《一年援疆路,一生“新醫”情》為題報道我校中醫學院教授王景霞援疆故事,全文如下:
一年援疆路,一生“新醫”情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景霞
作者簡介:王景霞,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工作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組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掛職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
“我們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場,戈壁沙灘變良田……”2023年8月,我和同事們在飛往新疆的航班上深情歌唱。伴隨著悠揚的旋律,我一路向西,來到美麗的新疆醫科大學,由此開始了為期一年半的對口支援工作。
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我深深地愛上了新疆這片熱土,與新疆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新疆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以德潤心 發揮“傳幫帶”作用
跨越千里,來到新疆,我時刻不忘肩上的責任和使命,牢牢守住援疆工作的初心——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在新疆醫科大學工作期間,新疆人的熱情直爽,像拂面春風讓我很快適應了這里干燥的氣候和飲食習慣。工作中同事們的團結和樸實讓我很快完成了從“客人”到“主人”的身份轉變,現在我已然成了“半個新疆人”。每每提到新疆,我便情不自禁地感到驕傲和自豪。我竭盡所能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美麗新疆貢獻自己的力量,用我的實際行動表達我對新疆的愛。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我在新疆醫科大學掛職中醫學院副院長,協助負責管理教學及科研工作。我到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教學”,把好教學質量關。首先,我梳理了各個教研室的師資隊伍情況,對學院師資情況有了系統全面的了解;其次,下沉到各個教研室進行實地調研,了解教學模式、授課計劃以及考核方案等,并針對發現的問題和不足之處給出修訂和指導意見;再次,深入課堂進行教學督導,從學生的視角發現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給授課教師提出改進措施,幫助他們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我深知作為教學的直接執行者,教師的能力與素養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我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素養為抓手,開展教學培訓,指導一線教師思考教學改革,參與教研室集體備課,探討教學過程中的難點、重點及學術問題。事無巨細,盡我所能,與老師們攜手并進,共同成長。
在此過程中,讓我特別感動的一段經歷是鼓勵和指導青年教師們參加教學創新大賽。尤其對于方藥教研室的幾位年輕老師,我在比賽選題、課程設計和課件制作等方面逐一指導。在他們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初入職場時站在講臺上的模樣:心中滿是“我一定要講好這堂課”的堅定信念,滿懷激情卻又因經驗不足而難以達到預期成效。因此,我常常鼓勵青年教師,要勇于參賽、善于參賽、樂于參賽,要在比賽中發現問題,汲取經驗,以賽促教,助力教學。在指導參賽的過程中,我也積累了不少經驗,與同事們共同進步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喜悅。
以愛寧心 融入學院大家庭
作為高校教師,做好學生工作、讓學生滿意就是最好的成績。我始終堅守初心,立足崗位,用心、用情、用功為學生辦實事,圍繞各族學生的需求聚焦用力,扎實做好教育教學、就業指導以及生活幫助等各方面的工作。
在學生管理方面,我積極參加了本科生轉專業考核及研究生獎學金評審工作;推進落實中藥學專業畢業班專題實習計劃;走訪阜康、昌吉實習醫院,為實習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困難;積極落實三聯二進一交友制度,與重點關注學生建立密切聯系。每次看到學生的笑容,我都深感當初選擇教師作為職業是極其正確的決定,也為自己能夠參加對口支援工作為新疆做些實事感到高興。
作為學院副院長,我努力在思想上、工作上、行動上做到以中醫學院為家,關愛學院的每一位教師。在方藥教研室胡浩老師生病期間,我始終關心著他的病情,多次前往醫院探望,并接手了他負責的部分工作,幫助他管理教研室、組織教研活動。出院那天,胡老師激動地握著我的手說:“王院長,謝謝您!是您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咱們中醫學院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以后您回到北京工作了也別忘了常回來看看!”那一刻,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一年援疆路,一生“新醫”情。
以績證心 書寫科研新篇章
通過對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整體情況的了解,我發現學院的科研工作處于短板狀態,需要大力推進。我把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到的先進經驗與中醫學院的各位同仁分享,建議大家結合地方特色、區域特色、民族特色開展課題申報。
工作期間,我指導青年教師申報2024年自治區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3項。指導青年教師撰寫學術論文,目前已發表英文論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篇,在投英文論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篇。同時,我積極申報了新疆醫科大學的碩導,希望能為新疆培養優秀的中醫藥人才貢獻一份力量。
時間如白駒過隙,我在新疆工作的時間只剩6個多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踐行在天山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