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趕考之路賦予新的時代責任,新的奮進征程呼喚新的使命擔當。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單列成章放在突出位置論述,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要求,這是我們黨審時度勢作出的科學判斷,更是引領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要準確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守正創新、攻堅克難,以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全面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新定位 教育、科技、人才乃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教育強基,育才造士、國之本也。教育是基底,科技的進步和人才的培養都要依靠教育提供直接支撐。我們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來推動教育,重點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讓教育星火點燃智慧燈塔,讓文明底蘊涵養發展根基。要強化服務國家的使命導向,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我國教育的根本遵循,讓信仰之問的回答擲地有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作為檢驗教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讓能力之問的回答從容自信;要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我國教育的根本目標,守住教育陣地,讓擔當之問的回答深沉厚重。
科技賦能,創新為源、國之利器。科技是實現強國目標的關鍵要素,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戰略支撐。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強化創新的核心地位,讓創新成為攀登科技高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引擎。科技尤其是尖端核心技術對國家前途命運的影響之深,對人民生活福祉的牽涉之廣,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時代更加強烈。尖端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突破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加速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面向經濟主戰場筑牢實體經濟根基、為新業態發展提供支撐。
人才蓄勢,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創新人才供給的有效性和持續性是中國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保持自信的重要底氣,要深入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新賽道 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新挑戰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科教興國新征程,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階段。高校作為教育主陣地、重大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拔尖創新人才聚集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戰略角色,這也是新征程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課題。
內涵式發展需要創新文化。數字經濟時代,全球化內涵發生深刻變化,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學習范式和教育形態加速更迭,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是關鍵,知識創新的節奏和質量影響著人才創新基因的涵養,進而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潛力。知識創新跟不上步伐,就意味著人才培養質量受到掣肘。同時,知識創新并不單單是高校的事,更是從國家體系上對知識的重新整合和應用,需要政府、社會、企業、高校等各個組織的深度參與。
服務國家需求的能力需要系統提升。置身不同發展時期,教育的任務和要求也會各異。在新發展階段,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突出,但離國家期待和人民期盼還有不小差距,服務國家需求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比如,大變局下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挑戰急需人才培養模式作出改變;通過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潛能有待開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國際學術話語能力并跑甚至領跑能力有待增強;基礎研究深耕不足,長期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團隊、平臺不夠持續穩定,高質量研究產出受限,“零到一”的突破不多等。
新趕考 在守正創新、攻堅克難中開創高等教育發展新局面
要有審時度勢、居安思危的警醒,積極主動、化危為機的智慧,以及腳踏實地、砥礪奮進的行動,勇于迎接新挑戰,跳出教育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用好未來五年戰略發展關鍵窗口期,高站位謀劃、高起點推動、高標準落實,讓高等教育成果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惠及于人民。
面向未來建設學科。學科的發展有兩個動力來源:一是內生動力,即學科建設規律;二是外在動力,即社會現實需求。面向未來的學科建設要在前期建設的基礎上,遵循學科建設規律,關注新發展格局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在增強文化自信、打造中國學說、提升學術品質上下功夫。
推進有組織的科學研究。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卡脖子”問題根源很大部分集中在基礎研究,需要靜下心來深耕、耐得住寂寞探索。科研選題設計要瞄準國家和社會重大戰略需求,建立重大項目布局研究與決策機制,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有組織科研計劃與自主科研計劃相結合,形成適度穩定的重大項目組織培育機制。
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高等教育要持續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成為有信仰的前行者、有責任的引領者、有智慧的創新者和有勇氣的開拓者,真正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堅持“五育”并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創新話語體系、教學方式和技術手段,切實推進通專結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世界競爭力的創新人才。
全面提升高校治理水平。大學的發展需要適應或引領新技術的發展,實現大學傳統的“管理”向“治理”轉變,以資源共享、提升效能、釋放活力為直接目標,推動決策科學化、培養個性化、科研協同化、管理精準化和服務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