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專項”項目成果介紹
“十三五”期間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后承擔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6項,其中“中醫藥現代化專項”11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專項”3項、“公共安全風險防控重點專項”1項、“主動健康與科技應對專項”1項,立項總經費達2億元,居中醫藥院校之首。在項目執行期間,各項目組的科研人員始終保持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責任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各項目組不僅嚴格按照既定的計劃和目標,穩步推進課題的各個階段,而且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根據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管理要求,項目執行結束后,依托單位及科技部分別啟動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及項目的績效評價工作。為了更好的完成驗收工作,科技處組織各項目認真學習了科技部關于各類項目績效評價驗收各項新政策、新方法、新要求,并組織各項目組擬訂“課題績效評價驗收方案”并組織驗收工作會。各項目組通過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其中12個項目已經順利完成結題工作并全部通過科技部的綜合績效評價,且其中有4個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綜合績效評價為“優秀”。
項目名稱: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衰)中醫藥防治方案的循證優化及療效機制
項目負責人:商洪才
成果介紹:
中醫藥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自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以來一直被列為重點研究領域。如何將中醫藥療效優勢“說清楚、講明白”?如何為診療方案優化提供高效可靠的證據?方法學問題仍未合理解決。本項目成果在“中醫藥循證研究‘四證’方法學體系”促進證據規范、精準、高效產出與轉化的基礎上,圍繞接續發展的重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力衰竭,以中醫藥診療特色和優勢為切入點,創新性依據中醫核心證候演變與現代病理機制的相通性,采用母方案設計理念,建立了中醫藥防治冠心病“證-病-方”一體化評價模式及關鍵技術。
項目在執行期內完成全部研究既定目標,并取得以下成果:
1. 從明確適宜人群、干預時機、遠后效應關鍵環節,優化與規范了現有診療方案。
2. 從血管—心肌細胞時程病變的整個生物學變化過程闡明中醫方藥干預冠心病心絞痛—心梗—心衰的科學內涵,發現病證生物標志物,同時揭示中醫方藥干預冠心病不同階段的作用機制,基本明確了方藥的物質基礎和體內過程,傳承創新了中醫藥證治理論。
3. 建立了“母方案平臺化”等中醫藥療效評價方法及一體化數據平臺,為同類疾病的聯合研究提供方法學示范。
成果發表在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 J Clin Epidemiol 等國際高影響力期刊,申請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1項,標準4項,培養杰青等國家級人才計劃獲得者9名,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及骨干7名。受邀參展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入選2021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于2022年中國生物科技創新大會作專欄展示。為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防治優勢提供方法學支撐和示范,以高效、精準研究模式提升中醫藥防治水平,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提高臨床療效,服務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