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北京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劉建平教授和曹卉娟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發表名為Topical, light-based, and complementary interventions for acne: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外用藥物、光療及輔助療法治療痤瘡:系統評價再評價)的文章。劉建平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苑藝為第一作者,曹卉娟教授為通訊作者,研究作者團隊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寧波諾丁漢大學、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共6家單位。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818040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No. 81830115)資助。
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單位(由毛囊及其相關皮脂腺組成的皮膚結構)的慢性炎癥性和免疫介導性疾病。其特征性病變包括非炎癥性皮損(開放性粉刺和閉合性粉刺)和炎癥性皮損(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皮損可能出現在面部、胸部和背部,且嚴重程度不一。痤瘡呈全球性分布,且患病率日益增加。痤瘡可能會引發瘢痕等并發癥,并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痤瘡癥狀嚴重的患者。本研究旨在綜合現有證據,評估非系統性藥物干預及非藥物干預(物理治療與輔助療法)在治療尋常痤瘡及其相關皮膚并發癥中的療效與安全性。
本研究總結了五項Cochrane系統評價和一項非Cochrane系統評價的證據,這些系統評價涉及外用療法、光療和輔助療法在治療痤瘡及痤瘡瘢痕方面的效果。我們發現,對于所有納入的療法,均沒有高確切性的證據。關于大多數干預措施效果的證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本研究涵蓋的結果中,我們發現目前痤瘡相關研究對于嚴重不良事件和生活質量的觀察較少。由于缺乏高質量的系統評價,我們無法總結有關外用維A酸和外用抗生素的證據,特別是這兩類藥物與安慰劑或無治療以及兩者之間的比較。基于低至極低確切性的證據,痤瘡患者可選擇外用過氧化苯甲酰來減少痤瘡病變的數量并改善痤瘡的嚴重程度,但那些認為外用過氧化苯甲酰治療是一種負擔或無法耐受局部皮膚刺激癥狀的患者,可能需要權衡使用這種外用治療的利弊。然而,那些對外用過氧化苯甲酰過敏的患者可以選擇具有相似效果的藥物(如阿達帕林、克林霉素)。
Cochrane系統綜述因其嚴謹的方法和高質量的實施及報告,其發表文獻一直以來在證據評價領域受到高度認可。2024年其發表系統綜述的影響因子為8.8(JCR1區)。在Cochrane發表的系統評價均需經過題目的注冊及方案的發表,其中題目注冊要經過所在編輯組的審閱、方案發表要經過7名以上領域內專家的同行評議。在考克蘭皮膚小組(Cochrane Skin)2020年進行的優先級排序工作(該工作旨在確定在該小組范圍內最重要的系統評價標題)中,這項研究被列為優先。作者團隊2021年經過線上口頭答辯的形式,與其他來自國內外的近十支研究團隊競爭后成功注冊了本研究的題目,并經過六輪同行評議后分別于2022年和2024年發表了本研究的方案及全文(逾七萬字)。本研究的結果將為決策者提供非系統性藥物和非藥物(物理治療和輔助療法)干預措施治療痤瘡的最新、最全面的證據,以支持決策和制定相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