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2023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京政發〔2024〕13號),我校喜獲2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分別是中藥學院李向日教授牽頭完成的項目《“生熟異治”中藥飲片炮制及質量評價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和東直門醫院田貴華教授牽頭完成的項目《中醫藥防治慢性疼痛精準診療評價關鍵技術與應用》。這是我校自2019年來再次斬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為我校“雙一流”建設再添助力。
中藥飲片是中醫臨床的保障,飲片產業是大健康產業的基礎。目前“生熟異治”飲片炮制原理不清,生熟飲片缺乏專屬性質量標準,炮制工藝不規范,導致飲片質量問題頻出,不良反應頻發,臨床療效難以保證。聚焦產業重大問題,率先提出“炮制改性,表里并重,性毒效關聯”研究思路,集成中藥化學、生物學和信息學等技術解析“生熟異治”炮制基礎理論,建立體現中藥炮制特色的專屬性飲片質量標準,優化炮制工藝,制訂炮制規范,開發新型飲片。形成基于中醫藥臨床價值,圍繞“性狀-成分-生物效應-作用機制-標準制定-工藝優化-生產質控”闡明“生熟異治”中藥飲片炮制原理及綜合應用的策略。解決雄黃、檳榔、人參、三七等中藥大品種生熟飲片安全性、有效性關鍵瓶頸問題,為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提供了示范,促進了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防治慢性疼痛精準診療評價關鍵技術與應用”針對慢性疼痛機制不清和無法彰顯中醫藥的療效優勢等瓶頸問題,建立了中醫藥防治慢性疼痛精準診療評價體系。自主研發智能中醫氣血切診設備,實現慢性疼痛特征信息和中醫四診信息的關聯映射,實現了基于慢性疼痛“脈-癥-征”信息的智能精準診療,為慢性疼痛的智能輔助診療和客觀評價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其次,建立了疼痛核心結局指標集、醫患共建平行病歷等系列循證評價方法,突破了中醫藥治療慢性疼痛臨床療效難以規范、客觀評價的難題;率先提出了針藥結合調節能量代謝恢復陰陽平衡發揮鎮痛效應的作用機制,自主研發了鎮痛中藥豨芍方,豐富了中醫藥的現代理論內涵。本項目積極推動了中醫藥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開辟了智能中醫前沿交叉學科,推進了中醫藥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