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4年8月21日刊登我校王琦的文章:《回歸自身學術文化主體》,全文如下:
回歸自身學術文化主體
——讀《現代人看中醫》引發的思考
近日有幸獲曹軍及馮清先生所著《現代人看中醫》一書。捧讀此書甚感欣喜,該書通過趣談、比較的方式解讀中醫,以使更多的西醫、更多的大眾了解中醫。開篇即道出了中醫的哲學性,并剖析了中醫、西醫兩種理論體系之間的差別所在。繼以淺顯的語言配以生動的畫面闡釋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內涵和中藥治病的要義,并以具體的病證呼應先前的理論分析。所載全息理論聯系了經絡腧穴學,著重介紹了身體上的全息反射區。全書布局整體與局部有機統一,層次明晰,內容既有科普性又有深刻的中醫內涵,讀后頗多啟發,由此而引發了一些思考。
中醫學包含東方人大智慧
當今處于多種文明的交織、碰撞之中,我們如何看待自身的歷史與文明?
從歷史上看,按照國際考古學和歷史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與中國一樣悠久的古文明,地球上總共有6個:那就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瑪雅文明和中國文明。那些異土的文明,曾經與中國文明一樣的璀璨輝煌,而后來卻逐漸淡去,令人驚奇的是,唯獨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歲月更迭中一直綿延至今,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的奇跡。而浸潤著中華文明的中醫學,幾千年來一直鮮活地閃爍著東方智慧的光芒,并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傳播和發展。
從中醫自身來看,在今世獨存的這門科學里,它從中華文明源頭的《易經》里,秉承整體觀的結構圖式和整體觀的運動模式,顯示出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智慧,整體地、運動地看待世界和事物,并以《易經》陰陽二氣“交感相與”看待生命不斷生滅的流變過程;它以陰陽五行為說理工具,辨別事物的屬性和演繹事物的結構與內在聯系;它以氣化理論去說明天地萬物的生成、天象物候的變化和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它以“天人合一”思想,把握人與自然的和諧;它以人文與科學的互動形成獨特的意境……這一切都注定了她是一個偉大的包含著東方人大智慧的學科。
中醫學“把握整體”的思維特征
隨著復雜性科學的興起,使人們認識到不僅可以用實證的方法認識世界,而且通過直覺、體驗、普遍聯系的方法認識世界,更能把握整體,而且接近真實,對此中醫學具有什么樣的思維特征呢?
中醫理論體現著動態調節關系思維
中醫學思維方式注重事物彼此之間的關系,包括信息、系統、控制等,目的是解釋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事物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等。認為生命現象是整體現象,生命是在與“他”相聯系的整體中存在的。如書中介紹藏象學說中講五臟之間的關系,臟腑表里配屬的關系,生理功能與病變的關系,五臟與形體諸竅的關系,臟腑與經絡的關系,溝通人體內外環境的關系等。時至今日,人們已經發現實體思維方式不能完全解釋世界,并且暴露了許多不足,從而從以實體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逐步進入到以關系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中醫學是“象”思維而非概念思維
象的思維,屬于理性上的悟覺思維,講求融通,反映象的流動與轉化。信息是反映事物運動狀態與變化的方式,象的思維離不開信息作用。故在中醫學中隨處都可見到藏象、脈象、舌象、證象的表述,與重在“器”的形態研究是兩種認識路線。
中醫講“藏象”不講“臟腑”,因藏象是內藏外象,通過人體所顯露于外的多種“現象”加上醫者的“意象”去感知內在臟腑生理病理功能,所以中醫學講的心、肝、脾、肺、腎是一種理論模型,是一種功能符號,而不是臟腑實體。中西醫都切脈,西醫切脈主要是了解脈率和脈律,中醫把脈主要感知的是脈形、脈勢、脈的通暢度和脈位。如端直有力,如按琴弦,即為弦脈之象,而這種脈象與自然界的東方、春季、人體的肝氣之間存在聯系。所以西醫切的是“脈搏”,中醫切的是“脈象”。一字之差,認知對象、范疇、內涵形成了很大差別。
中醫學是復雜思維而不是線性思維
近年來非線性科學在探索非線性現象的普遍規律,發展處理它們的普適應用方面取得了明顯成就。
人體是個復雜系統,中醫認識生命現象時含有混沌、非線性的復雜科學思想。書中“全息反射說”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研究人體生命活動部分與整體、人體與宇宙間的全部信息聯系規律,并應用這種規律防治疾病、保健養生的一門醫學科學,它包括人體全息規律的研究、人體宇宙全息規律的研究,使人們不斷自覺地從全息認識模式出發采用嶄新的認識模式。
領略中醫哲學思想的旨趣
哲學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最高層次,我們如何領略中醫等哲學思想的旨趣呢?
中醫理論思維的哲學思想集中表現在氣、陰陽、五行的三大范式之中。氣是中國哲學與醫學最本質的結合。氣是中醫學從理論上解釋人和自然的關系,人體生理、病理變化規律的核心概念,氣的一元論思想闡明整個物質世界的統一性,通過氣化理論來闡明生命的運動變化形式。《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表達了人體生命活動的運行狀態。
中醫學把陰陽理論作為事物相互聯系和對立統一的哲學范疇,來解釋生理病理現象,如陰陽離合、互依、消長、轉化等,在臨床上有很強的指導性。如張景岳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而中醫應用五行理論,從相生、相勝原理推導出相制、相化原理,用于說明五臟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并借此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以上這些該書均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解讀。
說到中醫學對于現代社會和現代科學研究的意義,我還想舉幾個例子:諾貝爾物理學獎、哥本哈根學派代表人物玻爾發現,他最得意的科學創見——互補思想在中國古代文明中早就是一塊哲學基石,太極圖就是互補原理最好的標志和象征。因此他把太極圖作為自己的“族徽”或“圖騰”。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普利高津說:“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于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和協和,現代新科學的發展,近十年物理和數學的研究,如托姆突變理論、重整化群、分支點理論等,都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
協同學的建立者、德國物理學家哈肯說:“我認為協同學和中國古代思想在整體觀念上有很深的聯系……雖然亞里士多德也說過整體大于部分,但在西方,一到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時,就忘記這一點,而中醫卻成功地應用了整體思維來研究人、人體和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中醫比西醫優越得多。”
中醫學的理論特質不僅具有現代品質,還具有引領未來的品質。如我們知道,生態學研究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與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在內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文明是人類未來的新文明形態,而中醫學崇尚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整體論的生命理論,有著深刻的生態學意義。
時至今日,還有人拿著“邏輯思維和實驗方法”來衡量中醫,否定中醫的科學性。科學,作為人類對自然現象和規律的認識,是有其結構、內在規律和獨特方法論的。中醫藥學是醫學,醫學是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疾病防治規律的一門學科體系,理當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中醫藥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過程中,建立了病因、病理、診斷、防治以及養生、康復等科學理論體系。包括著一批原創性的醫學發現和發明,如藏象、經絡、針灸、氣功等理論和技術,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導醫療實踐。
中醫藥學整體綜合的醫學特征,天人相應的生態醫學觀,自穩調節的生命觀,上工治未病的預防觀,以人為本、因人制宜、“以平為期”的糾正失衡的治療觀,養生保健、延緩衰老的“保命全形”觀等,無不顯示著自身的科學價值。
回歸自身文化主體時不我待
中醫藥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醫學,與其他科學門類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與西醫學相比有著自身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研究途徑。
中醫藥學不僅是具有醫學性質和自然科學屬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學性質和人文社會科學屬性。中醫藥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瑰寶,中醫藥與孕育其母體的中國文化有著血脈相連的關系。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獲取了《周易》及儒、道諸家豐富的思想營養,交織著天、地、人之間的和諧,與當時的哲學、歷法、天文、人文科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閃耀著東方文化的璀璨光芒。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可喜的是,在當今思維科學更迭、跌宕的潮流中,尤其是在系統論和復雜性科學出現后,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多元文化及多元思維方式,對中醫學的整體思維重新回眸,重新審視。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中醫學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母體里走出來,帶著歷史的軌跡走到今天,充分顯示了其自身的價值。如何看待中醫學的價值體系,不單純是中醫的問題,也是中國的問題,更是整個東方世界的問題、人類思想史上的問題。
不久前,我應邀到北京大學“中醫影響世界論壇”作了一個報告,會上也有幸聆聽了樓宇烈先生講話,他針對當今國人對中西文化認識差異帶來的問題,提出要“科學啟蒙”,要重新回歸自身的文化主體,我想《現代人看中醫——趣談中醫藥及全息》這本書已經這么做了。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