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7月4日第三版刊登我校劉天君的文章:《醫療氣功行業規范與準入機制亟須建立》,全文如下:
以較成熟的中醫氣功學學科建設為支撐,以當年創建中醫氣功學的老一輩醫療氣功專業人員為依托,著眼于挖掘中醫氣功對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巨大潛力,有必要確保醫療氣功的健康持續發展——
醫療氣功行業規范與準入機制亟須建立
前不久,甘肅省衛生廳關于舉辦醫務人員真氣運行學骨干培訓班的報道,在社會上引發“打通任督二脈”的爭議。這件事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產生的社會影響和引發的思考,已經超越了事件本身。然盡管眾說紛紜,但其中所觸及的深層問題其實只有一個,即如何看待醫療氣功的發展。
自上世紀末以來,由于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科學研究滯后、外部環境受邪教影響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包括醫療氣功在內的氣功學術發展處于低潮。但氣功畢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社會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民眾基礎。醫療氣功作為傳統中醫的療法之一,也已延續數千年。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人們對于氣功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價是自然的、正常的。對氣功的科學性提出質疑,亦如對中醫的科學性提出質疑一樣,也無可非議。但這只能在深入研究中逐步解決。如果在研究并不充分的前提下就否定它們,實質上有悖于科學精神。
應該看到,保護和發掘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適時適度地發展氣功事業,使之服務于民眾的身心健康,造福于社會,仍然是當今絕大多數人們的共識。
必要性:行業發展須有規矩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建立醫療氣功行業自身的學術和作業規范,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經考試合格驗證專業資質,頒發不同級別的資格證書,實行持證上崗的行業準入機制,是促進醫療氣功行業健康發展的基本建設和重要保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上述爭議提醒我們,醫療氣功的發展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有許多問題需要澄清、明確、落實。例如,什么是氣功,什么是醫療氣功;哪些功法和修煉技術應該包括在醫療氣功范圍內,哪些應該除外;醫療氣功的適應癥有哪些,禁忌癥有哪些;如何判斷醫療氣功的療效;如何出具醫療氣功處方,如何教授醫療氣功;等等。此外,作為醫療行為,還需要考慮醫療氣功的執業機構、專業資質、人才培養、行業管理等一系列基礎性的人財物建設。因此,醫療氣功的發展既有學術因素,又有行政、社會等其他因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要解決這樣一個復雜系統工程中的任何問題,僅靠單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例如,想要倡導公眾正確地認識氣功和醫療氣功,科普宣傳不可或缺,但科普如果缺少專業學科建設的支撐和支持,既走不遠,也走不正。看看報刊網絡上對氣功和醫療氣功的誤解就可以知道,澄清這些誤解需要科學的專業知識引導。而任何科學的專業知識體系并非該領域個別專家學者說了算,而有賴于該專業的整體學科建設。就醫療氣功而言,其科普宣傳的專業知識基礎是中醫氣功學。如果缺少中醫氣功學科建設的支撐,醫療氣功的科普宣傳難以有正確的學術方向。
同理,醫療氣功活動的開展僅靠民間自發或行政安排也有不足。如果僅是民間的自發活動,很容易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氣功熱”大體如此,終究不免走向極端,不利于氣功的健康發展。
那么,以行政安排主導醫療氣功活動是否理想?對此,本世紀來健身氣功的發展方式可以給我們借鑒和啟示。綜觀數千年來氣功的發展歷史,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是迄今唯一一個由官方設立的氣功管理機構,是國家以行政方式規范氣功活動的歷史性嘗試和突破。自2001年該中心建立以來,健身氣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十年寒暑過去,一些深層問題也開始浮現。例如,健身氣功的發展主要靠國家、地方體育部門的財政投入扶持,其自身自主的生存能力尚未形成,從而對其發展的可持續性構成影響。又如盡管該中心十分重視健身氣功科研、學術的發展,但其主要職能是規劃、管理健身氣功活動,對其學科建設的把握往往鞭長莫及。
解決醫療氣功發展的所有問題,任何措施都會有利有弊。但我們認為,學習、借鑒它行業特別是中醫藥各行業的發展經驗,在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發揮中國醫學氣功學會、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等相關行業學會的作用,組織醫療氣功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建立醫療氣功行業自身的學術和作業規范,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經考試合格驗證專業資質,頒發不同級別的資格證書,實行持證上崗的行業準入機制,是促進醫療氣功行業健康發展的基本建設和重要保證。這是依法治國精神在醫療氣功行業的體現,是醫療氣功行業的法制建設。
可行性:學科建設初具規模
1994年,新中國第一本高等中醫院校《中醫氣功學》協編教材版。2005年,經3次修訂,《中醫氣功學》作為新世紀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出版。從協編教材到規劃教材,中醫氣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與中醫的其他學科已并駕齊驅,實現了其學科建設的一次飛躍。
建立醫療氣功的行業規范與準入機制,從管理機制到科普宣傳等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周全,其中專業學科的發展建設水平,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上文已經提及,醫療氣功的專業學科是中醫氣功學。建立其行業規范與準入機制,中醫氣功學的學科建設是其學術基礎。回顧中醫氣功學學科創立的過程,可以看到,經過數十年幾代人的努力,中醫氣功學的學科建設目前已初具規模。
在現代氣功發展史上,1955年河北省唐山市氣功療養所的成立,可看作中醫氣功學科建設的開端。如今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氣功”一詞,就是那時為給療養所掛牌而從古代修煉技術的詞匯中選出的。該療養所主要采用氣功治療以消化性潰瘍為主的慢性疾病,是典型的醫療氣功活動。此后在1956年,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開設了氣功課程,這是氣功首次進入高等中醫院校,也是中醫氣功學學科建設的標志性事件。自1955年后的10年和自1978年到上世紀末,社會上出現了兩次“氣功熱”,中醫氣功學的學科建設在兩次氣功熱潮的起落過程中,歷經風雨,逐漸孕育成熟。1993年,來自全國各中醫院校的氣功教師代表在北京成立了全國氣功教育研究會,并著手編寫《中醫氣功學》教材。
1994年,新中國第一本高等中醫院校《中醫氣功學》協編教材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這是中醫氣功學學科建設的奠基性成果。2005年,歷經了3次修訂,《中醫氣功學》作為新世紀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從協編教材到規劃教材,中醫氣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與中醫的其它學科已并駕齊驅,實現了其學科建設的一次飛躍。目前新一版《中醫氣功學》規劃教材已完成修訂,正在等待出版。
除教材建設外,中醫氣功的科研近年來也取得較大進展。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迄今為止,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國家自然基金課題有2項,國家支撐計劃子課題1項,高校博士點課題3項。在臨床方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設有氣功按摩科,河北省有北戴河氣功醫院,該院還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氣功醫療基地,其前身即河北省唐山市氣功療養所。
有了以上中醫氣功學學科建設的工作基礎,可以認為,建立醫療氣功行業規范與準入機制的學術條件已基本具備,盡管還不夠充分。
緊迫性:現在是建設最后時機
目前醫療氣功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建立醫療氣功的行業規范與準入機制,有賴于當年創建中醫氣功學的老一輩醫療氣功專業人員。然而,其中的絕大部分人員已經退休。如果馬上開始這項工作,他們尚可發揮余熱。再過若干年,這樣的機會將不再復得。
做事情需要有相應的人才。提出建立醫療氣功的行業規范與準入機制,另一個重要的考慮是醫療氣功人才隊伍的現狀。
應該說,當前醫療氣功人才隊伍的現狀堪憂。在臨床方面,醫療氣功人才隊伍已大為縮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氣功熱”時,全國許多中醫醫院有氣功科室,民間還有許多氣功醫療從業者。當然,那時候泥沙俱下,打著氣功旗號治病騙財者不在少數。然從上世紀末以來,民間的醫療氣功活動基本銷聲匿跡,正規醫院的氣功科室也大都關停并轉。例如,原來北京地區三甲中醫醫院的氣功科室有3家,如今只剩下1家。在高校,醫療氣功的師資隊伍萎縮明顯,由于不少院校停開了氣功課程,繼續開課的院校也縮減了課時,課程性質也從必修轉為了選修,許多原來氣功專業的教師已經轉崗。科研方面的醫療氣功人才減少似乎更快,由于在很長一段時間申請不到關于氣功的研究課題,只要出現“氣功”字樣課題,往往尚未進入初審就被拿掉,從事氣功科研的人員只能選擇其他研究項目。于是,醫療氣功的人才梯隊建設難以提上議事日程,后繼乏人的情況也無法避免。
當前,上述情況正在有所改觀,醫療氣功的學科建設也日益取得較大發展。例如,開設中醫氣功學課程的高等中醫院校逐漸增多,國家自然基金等重要的國家級科研基金又開始接納資助關于氣功的研究課題,且隨著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普及健身氣功活動,各種民間自發的氣功活動,包括醫療氣功活動,又開始出現。但是,十年氣功低潮期所導致的人才流失已積重難返,目前已處于人才匱乏狀態。有學者初步統計,現在全國專職從事醫療氣功的專業人員只有約50人。不言而喻,這樣的人才數量難以維持這門學科的正常發展。例如,一些高等中醫院校不是不想開設中醫氣功課程,而是缺少師資。已經開課的不少中醫院校已經沒有氣功教學的專業人員,而由中醫基礎、推拿或體育教師兼任。
回到建立醫療氣功的行業規范與準入機制的話題,這里想要說的是,在目前醫療氣功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的狀況下,要完成這樣一件復雜的系統工程,仍有賴于當年創建中醫氣功學的老一輩醫療氣功專業人員。然而,歲月不饒人,隨著時間流逝,現在其中的絕大部分人員已經退休。如果馬上開始這項工作,他們尚可發揮余熱。再過若干年,這樣的機會將不再復得。在此意義上,現在已經是建立醫療氣功的行業規范與準入機制的最后時機。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此結束本文的時候,筆者建議盡快開始推進這項工作。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