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12月14日第五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內經》論厥證,全文如下:
《內經》論厥證
厥,逆也。《內經》有關“厥”的名目繁多,含義各異,主要有兩層含義:一為病名,泛指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二為臟腑經絡氣血逆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之病機。因此,《內經》所論厥證的概念比較廣泛,并非單指突發昏厥之證。
病因病機
《內經》認為厥證的病因分為外因、內因兩部分,主要由于臟腑經脈陰陽失調,氣機逆亂,升降失常所致。人體臟腑經絡陰陽氣血,若協調則正氣充足、不受邪侵,若失調則會出現病理現象。
外因
《內經》認為外感寒濕、風邪、火熱之邪等皆可阻遏氣血運行,陰陽二氣不相接續導致厥證。如《靈樞·五色》云:“厥逆者,寒濕之起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曰:“火政乃宣,庶物以蕃。……其動鏗禁、瞀厥。”
內因
《內經》認為導致厥證的內因主要有體虛勞倦、酒色過度、情志失常等,上述致病因素影響人體后,氣血陰陽之氣逆亂,升降失常致厥。如《素問·脈解》云:“少陰不至者,厥也。”《靈樞·本神》也明確記載:“腎氣虛則厥。”亦如薄厥之證,《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大怒則形氣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則氣血逆亂而發病。
分類
《內經》根據厥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不同,分為如下幾類。
陰陽暴亂之暈厥證
煎厥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煩勞者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此證因夏季陽氣亢盛,若過度煩勞,則陽熱灼陰,陰精虛竭,氣血逆亂,發為暈厥,其臨床特征有多發于夏季,暈厥,目盲耳閉,汗出不止等。
薄厥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證由于情志太過,暴怒傷肝,肝氣上逆,血隨氣逆,上迫清陽而致,其臨床特征有多在情緒激動后發病,暈厥,肢體運動失常等。
卒痛暈厥 《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于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此證由于寒邪侵犯五臟,寒盛傷及陽,五臟陽氣上越而泄,進而陰氣獨盛,寒凝氣滯而致,其臨床特征多有劇烈疼痛后發為暈厥,不省人事等。若疼痛緩解后暈厥可恢復。
暴厥 《素問·大奇論》謂:“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此言暴厥之脈多急數。張介賓注云:“喘者,如氣之喘,言急促也。暴厥,謂猝然厥逆而不知人也。”《素問·通評虛實論》亦云:“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表明此證可由飲食失調,過食膏粱厚味之品所致,陰陽、氣血暴亂引發突然暈厥。其臨床特征多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知人事,耳聾,大小便失禁,脈數等。
尸厥 《素問·繆刺論》云:“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張介賓注云:“五絡俱竭,陰陽離散也。身脈皆動,筋惕肉?p也。上下離竭,厥逆氣亂,昏憒無知,故名尸厥。”此證由于邪客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若此五脈經氣衰竭,不能上營于頭,則全身經脈變動,氣血不行,清竅閉塞,陰陽乖亂,五臟之神離臟,其形若尸,而致尸厥。其臨床特征多有深度昏迷,四肢強直,顫動不已,昏不知人等。
陰陽極至之厥
此證主要是以下肢的寒熱異常而言,與后世云寒厥、熱厥的概念不同。
寒厥 《素問·厥論》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于所用……氣因于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楊上善注“寒厥”云:“下,謂足也。足之陽氣虛也,陰氣乘之,足冷,名曰寒厥。”陽衰則寒,表示陰陽失衡。春夏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陰氣多而陽氣少,寒厥手足冷之人,其人形體壯盛,如秋冬房事太過,則傷腎陰,腎精虛則上爭脾胃之氣。張介賓注云:“陽氣者,即陽明胃氣也。四肢皆稟氣于胃,故陽虛中,則不能滲營經絡而手足寒也。”此證因腎陰虛衰,脾胃不足,內中虛寒所致,主要根源在腎。其臨床特征有寒從足上膝等。
熱厥 《素問·厥論》云:“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G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由于飲酒過度,或飽后入房,既傷脾胃又傷腎陰。酒氣與谷氣相搏于中焦,濕熱內盛,熱生于中,胃中不和則不得臥。入房太過則傷腎陰,則腎氣日衰,陰精衰于下,熱盛于內,手足則熱。此證因陽氣勝陰氣虛所致,其臨床特征多有手足熱,失眠,小便黃等。
臟腑經脈氣血逆亂之厥
此證為氣上逆而厥,與四肢厥逆、不省人事之暈厥均不同。
胃氣上逆 《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胃氣宜降,以降為和。此證由寒氣侵犯腸胃,胃氣不降反而上逆,脾陽不升則氣機紊亂所致。其臨床特征多有胃脘冷痛,干嘔或嘔吐清水,腹瀉等。
肺氣上逆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咳嗽上氣,厥在胸中。”肺氣以肅降為順,若肺失清肅,可發為肺氣上逆之證。其臨床特征多有咳嗽、氣喘等。
肝氣逆 《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飧泄。”若情志太過,大怒傷肝,肝失條達而致肝氣上逆之證。其臨床特征多有嘔吐血沫,瀉下完谷不化等。
風厥 《內經》所言風厥之證含義有二。其一,《素問·陰陽別論》云:“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即肝氣郁滯,橫逆犯胃,致胃失和降之證。其臨床特征多有噯氣、困乏、呵欠等。其二,《素問·評熱病論》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張志聰注云:“風熱不去,則傷動其腎氣而上逆,逆于心則心煩,乘于脾土則中滿,病名曰風厥,謂因風邪而使腎氣厥逆也。”故此證可稱為腎氣厥逆,因風邪侵犯太陽,邪熱內傳少陰所致。其臨床特征多有汗出、心煩等。
六經之厥 《素問·厥論》詳述了手足六經之厥逆,從所描述的癥狀來看,均為經氣厥逆的病理表現,包括多種病證,多為該經及其臟腑的病變。《靈樞·經脈》、《素問·經脈別論》等篇對此亦有論述。太陽經氣厥逆,其臨床特征多見頭腫而痛、足不能行、眩暈仆倒、咳喘氣急、嘔血等;陽明經氣厥逆,其臨床特征多見神志不清、妄言妄語、大聲呼叫、腹滿失眠、胸悶氣喘等;少陽經氣厥逆,其臨床特征多見耳聾、頰腫、脅痛、小腿及足活動不便、關節屈伸不利等;太陰經氣厥逆,其臨床特征多見腹滿腹脹、納呆、大便不利、心痛痛徹腹部、小腿攣急等;少陰經氣厥逆,其臨床特征多見口干、尿赤、腹滿、心痛、嘔吐、大便清稀等;厥陰經氣厥逆,其臨床特征多見少腹腫痛、陰囊收縮、足脛內熱、小便不利等。由此可見,上述厥逆之癥狀并非臆測,對臨床實際有指導意義,也是進行經絡辨證的一個范例。
治療
厥證的病因病機、臨床癥狀各有特點,《內經》根據其不同指出應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熱熨、針刺、藥物等。治療煎厥,可選用鎮肝熄風湯加減以平肝降逆。治療薄厥,可選用五磨飲子或通瘀煎、化肝煎之類以平肝降氣,引血下行。治療卒痛暈厥,可選用蘇合香丸、四味回陽飲以辛溫開竅,回陽救逆。治療暴厥,可選用滌痰湯以豁痰開竅。治療尸厥,《素問·繆刺論》云:“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可通行經絡,消瘀利竅,和暢氣血。藥物治療,可選蘇合香丸灌之。治療寒厥,《內經》主張熱熨、針刺治療。《靈樞·終始》云:“刺寒厥者,二陽一陰。”馬蒔注云:“刺寒厥者,補陽經兩次,瀉陰經一次,蓋陽盛則陰退,寒當自去矣。”方藥治療,可選用四逆湯類以溫陽散寒。治療熱厥,《靈樞·終始》云:“刺熱厥者,二陰一陽。”馬蒔注云:“刺熱厥者,補陰經二次,瀉陽經一次,蓋陰盛則陽退,熱當自去也。”方藥治療,可選用大補陰丸、左歸飲等以滋陰潛陽。治療胃氣上逆,可選用良附丸加味以溫胃散寒降逆。治療肺氣上逆,可選用三拗湯、止嗽散加減以宣肺止咳降逆。治療肝氣逆,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以疏肝理氣降逆。治療風厥,肝木犯胃之風厥可用四逆散疏肝和胃;腎氣厥逆之風厥,《素問·評熱病論》云:“表里刺之,飲之服湯。”張介賓注云:“陽邪盛者陰必虛,故當瀉太陽之熱,補少陰之氣,合表里而刺之也。”治療六經之厥,由于六經厥證病理表現多為該經循行部位以及相應臟腑功能異常的病變,因此并見于臟腑之氣厥逆病證中,故不贅述。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