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專項”項目成果介紹
“十三五”期間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后承擔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6項,其中“中醫藥現代化專項”11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專項”3項、“公共安全風險防控重點專項”1項、“主動健康與科技應對專項”1項,立項總經費達2億元,居中醫藥院校之首。在項目執行期間,各項目組的科研人員始終保持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責任心,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各項目組不僅嚴格按照既定的計劃和目標,穩步推進課題的各個階段,而且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根據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管理要求,項目執行結束后,依托單位及科技部分別啟動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及項目的績效評價工作。為了更好的完成驗收工作,科技處組織各項目認真學習了科技部關于各類項目績效評價驗收各項新政策、新方法、新要求,并組織各項目組擬訂“課題績效評價驗收方案”并組織驗收工作會。各項目組通過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其中12個項目已經順利完成結題工作并全部通過科技部的綜合績效評價,且其中有4個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綜合績效評價為“優秀”。
項目名稱:基于知識元理論與臨床需求深度融合的中醫古籍整理及專題文獻研究
項目負責人:陶曉華
成果介紹:
本項目圍繞古籍整理與臨床應用開展四大方面研究:一,基于知識元理論的中醫古籍整理挖掘技術與方法研究,主要包含病脈證并治”知識元標引、創建中醫古籍敘詞表、形成中醫古籍標引規范研究;二,基于復雜網絡的中醫古籍數據庫與共享服務平臺構建研究,主要包含創建標引系統、構建中醫古籍知識圖譜、創建分類檢索與智能檢索系統、搭建知識共享服務平臺;三,面向臨床需求的四種重大疾病專題文獻研究,主要包含名詞術語規范化、中醫理論與學術流派研究、構建專題文獻數據庫、形成輔助決策方案;四,四種重大疾病專題文獻數據庫應用研究,主要包含臨床需求調研、應用推廣形式、智能化產品孵化、評價反饋及臨床人才培養研究。
項目在執行期內完成研究既定目標,并取得以下成果:
(1)基于知識元理論的600種中醫古籍數據庫。首次提出基于“病脈證并治”的中醫古籍知識元標引,設計并開發基于“病脈證并治”的中醫古籍深度標引系統,構建 600種中醫古籍數據庫,同時形成中醫古籍敘詞表,支持對中醫古籍知識進行高度管理與利用,可形成標準與規范;
(2)基于復雜網絡的中醫古籍知識共享服務平臺。實現了“知識體-知識元-語義網絡”多粒度知識智能檢索、專病檢索、輔助決策、教育學習和落地統計等功能,集科教臨床一體,已在100家醫院落地試用;
(3)基于中醫古籍的重大疾病專題研究成果應用路徑與范式。編寫腦卒中、心力衰竭、肝硬化、糖尿病四種重大疾病中醫古籍標引術語,深入挖掘600種中醫古籍中的相關文獻,形成四種重大疾病專題文獻數據庫,采用德爾菲法進行專家問卷調查,最終形成四種重大疾病輔助決策方案,并進行臨床一致性評價研究,結果表明臨床一致性良好,具有較高的臨床可操作性與實用性,可進一步推廣使用。
本項目研究成果通過挖掘中醫古籍中蘊含的精華,更好的服務于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契合“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精神;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中醫古籍進行挖掘,建立中醫古籍知識應用平臺,實現中醫古籍的數字化及智能化檢索,契合“互聯網+中醫”的發展趨勢,實現中醫古籍整理成果和臨床需求的深度融合;通過百家醫院應用證明,四種重大疾病專題文獻數據庫、輔助決策方案廣泛適用于臨床輔助決策,通過專家論證,形成臨床診療專家共識方案,可以大規模推廣應用,社會及經濟效益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