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6月22日第五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論《內經》“是動病”、“所生病”,全文如下:
論《內經》“是動病”、“所生病”
《內經》“是動病”、“所生病”,是《靈樞·經脈》在敘述完每條經脈的循行起止后,關于疾病的癥候記載。后代醫家對其有不同見解,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氣血先后說。《難經·二十二難》云:“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后病也。故先為是動,后所生病也。”即每一條經脈都分為氣病和血病,氣病在先,血病在后;新病在氣,久病在血。可知,“是動病”是氣分病,“所生病”為血分病。
第二,經絡臟腑說。《校注十四經發揮》認為:“是動病”為經絡病,“所生病”為臟腑病。王冰也直接將“是動”解釋為“脈動”,表示此經脈異常變動,則可以在本經循行所過之處出現相應病癥。因為“是動”病直接來源于脈診病候,只言“動”而不言具體脈象,后人多將“是動病”直接解釋為經絡病。相對而言,“所生病”則為臟腑病。
第三,內因外因說。《靈樞集注》云:“夫是動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內。”即經脈因受外邪侵犯所發生的病證稱“是動病”,本臟腑發生疾病影響到本經的稱“所生病”。
第四,本經他經說。《難經經釋》云:“《經脈》篇是動諸病,乃本經之病;所生之病,則以類推而旁及他經者。”即本經之病稱“是動病”,影響至他經之病稱“所生病”。
第五,穴動診病說。《靈樞注證發微》認為“此篇‘是動’之義,正言各經之穴動則知其病耳”,即根據各經腧穴的脈動變化診斷疾病及預后。“主×所生病者”是對“是動”后所列病癥的結語,表示經脈病涉及的內容。而“主×所生病者”之后所列病癥,“或出本經,或由合經”,是對該經病補充的另一組病癥。
第六,病癥主治說。上海中醫學院《針灸學》(1974年版)也認為:“是動病”說明經脈的病理現象,而“所生病”是說明該經經穴的主治證候。可以認為,“是動”是由于本經脈變動而出現的各種病候,其病候彼此之間在病理上必然相互關聯。張介賓注云:“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為病也。”也指出“是動病”為這一經脈發生異常變化就可能出現有關病癥。“是主……所生病者”是指本經腧穴可主治之病癥,可以是本經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經,病證范圍較“是動”廣,病候間不一定有病理上的聯系。
以上幾種觀點,從不同角度解釋了“是動病”、“所生病”的含義,均有一定的理論價值。相對而言,“病癥主治說”比較符合經文之義。考“主”有主持、掌管之義,在醫書中常引申為“主治”的意思。如《靈樞·九針論》有:“五曰鈹針……主大癰膿。”“主”即“主治”之義。《陰陽十一脈灸經》也有“是……脈主治其所產病”的記載,可以作為這一訓釋的佐證。因此,將“是主……所生病者”理解為“此經脈主治某臟(或津、血等)所產生的病證”,是文通理順的。所以,“病癥主治說”把“是動病”釋為該經發生異常變動所產生的病證,視“所生病”為該經脈腧穴所能主治的病證,主要依據即為經脈所循行的部位、所主的層次出現異常以及經脈所配屬的臟腑功能異常時的表現,故可參。
茲舉一例以說明經文的指導意義。筆者曾跟隨王洪圖教授診治過一例“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寒熱如瘧”證,現詳述如下。王某,女,51歲,主訴低燒1月余。體溫在37.5至38.5攝氏度之間,先惡寒后發熱,每天反復多次。心煩、口苦、食欲不振,睡眠不實。經某醫院檢查,血沉、肝功出現異常。西醫治療多日,病情無變化。舌胖苔黃膩,右脈濡,左脈弦細。證屬濕熱之邪郁于少陽,腸胃氣機不暢。治以和解少陽、健胃除濕之法。方藥:小柴胡湯加減。藥用柴胡、清半夏、黃芩、檳榔、赤芍藥、草果、知母、川厚樸等,5劑,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二診:服上藥后體溫恢復正常,已無往來寒熱癥狀。仍有心煩、口微苦、食欲不振、睡眠不實。此乃濕濁未盡之象,仍宗前法進治。方藥:柴芩溫膽湯加味。上方酌加青皮、陳皮、云茯苓、竹茹等,5劑。禁忌及煎服法同前。三診:微感心煩,食欲稍差,乏力,余無不適,脈弦細,苔薄黃。繼用前法為治,前方繼服,5劑水煎服。四診:食欲好轉,諸癥悉除。脈弦細,舌苔薄。患者要求再服藥以鞏固療效。乃以三仁湯化裁為方,以善其后。5劑,水煎服。
《靈樞·經脈》云:“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汗出振寒,瘧……”膽經主治有關“骨”方面所發生的病癥,頭痛……自汗出,戰栗發冷,形似瘧等。足少陽膽經行于人身之兩側,位居半表半里之間,感受外邪之后,邪正交爭,而有往來寒熱如瘧的臨床表現。故凡見“發熱”之病,其兼有往來寒熱之象者,當以疏泄少陽為基本治法。《傷寒論》在總結《靈樞·經脈》篇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癥狀的基礎上,提出少陽病除了“往來寒熱”之外,若侵犯他臟,亦可見“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等癥狀。遂初診投以小柴胡湯加減,以和解少陽為主,數劑病除。病案中患者為中年女性,癥見往來寒熱、口苦、心煩、納差,舌苔黃膩,顯然是少陽經脈不和,木郁日久而影響腸胃,以致濕熱內生。故處方用藥中,酌加草果、厚樸、知母、檳榔以調中焦,開濕郁兼清陽明之熱,5劑則體溫恢復正常,又數劑自覺癥狀全消。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膽經主骨病”的原因歷代醫家認識不一。張介賓謂足少陽經配屬臟腑為膽腑,經脈承膽腑剛性之氣,故對全身骨骼的強度具有調控作用。丹波元簡據《素問·熱論》中“傷害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骨”的內容,在《素問識·熱論》中云:“蓋太陽主皮膚,陽明主肉,少陽主骨,從外而內,殆是半表半里之部分,故改膽作骨,于義為長。”按照經脈所主層次所論,太陽對應皮,陽明對應肉,少陽對應骨,由皮表向體內遞進。可參。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