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1年12月5日第5版刊登我校張吉的文章:《藏象、經脈學說是<內經>臨床辨證的理論核心思想》,全文如下:
藏象、經脈學說是《內經》臨床辨證的理論核心思想
藏象和經脈學說貫穿于《內經》的全過程,是中醫理論的框架,是辨證論治的基礎,是選方用藥的依據,故稱其為理論核心。
藏象
藏象首見于《素問·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臟,藏于體內,其象征表現于外,這是古人從外以測內的思想方法,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即有內在的臟器活動,必通過外在的各種象征而表現出來,如心于體內,從外邊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通過神志外在表現、面部色澤等而表現出來,還可以通過血脈盛衰、心跳的快慢而象征心的功能,這種觀察方法不是憑空而至,而是經過多次臨床觀察,反復實踐而得出來的,它基本上能反映心的功能,這在當時缺乏組織學、解剖學、X線等科學儀器檢驗手段的情況下,是對藏象功能進行整體性、宏觀性的研究,是十分客觀地把握事物總的規律的學說,也是對人體物質代謝、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概括,從總體上它把握了事物(臟象)的本質,這種高度抽象概括的宏觀整體方法比微觀的分解局部、各部分脫離實物的觀察方法要好一些,因為它從整體上全面觀察事物的聯系,接近事物的本質。但因為科學性差,客觀數據不足也可能反映上出差錯,但這可以經過反復實踐而改正之。
臟象包括五臟六腑、奇恒之府。在五臟中居統帥地位的是心,其他各臟腑都有分工負責,互相協調完成人體各部生理功能。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此其中包括胃的功能。六腑中,“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特別強調臟腑的整體性,“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而且特別強調心的統帥作用,“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說明臟腑、奇恒之府之間是有嚴密結構組織性,又有相互協調性統一性,是完整的中醫理論核心。
藏象之間的關系
五臟與六腑的相互關系中,五臟是形體結構的中心,神魂魄志意的神志中心,如《靈樞·本腑》中說:“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王冰在《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說:“所謂神臟五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云神臟也。”在五臟藏神的功能中,以心為中心。如《靈樞·邪客》篇中說:“蓋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客),容(客)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五臟與六腑的表里關系,其機能以五臟為中心,心與小腸(包括心包絡),肺與大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五臟又統攝五體,如《素問·五藏生成篇》中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說明血脈與面部色澤屬于心,與心的功能密切相關,周身之皮與毛屬肺,筋與爪屬于肝,肌肉和口唇屬于脾,骨質、頭發屬于腎,故五體有病與五臟密切相關;五臟又與五味密切相關,心喜樂苦味,肺喜歡辛味,肝喜歡酸味,脾喜歡甘味,腎喜歡咸味等。若五味太過則傷五臟,并且影響所屬五體,如多食咸則脈凝澀而變色,多食咸味,腎氣旺而克制心功故出現血脈凝澀而面色有改變;若多食苦味則心火旺,火傷肺金而出現皮膚干枯而毫毛易脫落;若多食辛,則肺火旺傷肝津而出現筋脈拘急,爪甲枯萎;若多食酸則肝火旺而傷脾津,故出現肌肉堅硬或枯萎,口唇也干枯攣縮;若多食甘味而脾氣旺則傷腎,腎損傷則骨骼疼痛,而毛發脫落。這都是五體病的根源,其治療以五臟相應治療。
五臟的功能對人體各方面均有相應的影響。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這是肝與自然現象的對應關系:在方位上應東方,屬于春季,相應于木氣,木氣能生酸味;在人體屬筋,五色中應青色,五音中屬角,五聲中為呼,七竅中屬目,七情中屬怒等。這都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相應關系,其他四臟也是如此,說明五臟在人體的重要性及其廣泛聯系,在生理上、病理上均有重要意義。
五臟的各種功能突出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理論體系,從各種外在表象可推五臟功能,從各種外在病候表現又可以提示病在何臟。
經脈
經脈學是組成人體之間的結構網絡體系,它內可聯系臟腑,外可聯系肌表,經脈可分經脈與絡脈兩部分。經脈縱貫上下內外各臟腑之間,是主軸,絡脈是聯綴交錯,網絡全身的分支,如《靈樞·經脈》中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一般其直行深在者為經脈,其橫行表淺者為絡脈。經脈的功能是循環不休,運行人之氣血周流不休,營養全身組織器官,因此,經脈體系是全身性的循環體系和營養體系,正如《靈樞·本藏》篇中說:“經絡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脈是基本組織結構,與臟腑同等重要,它是周身整體的聯系體系,人身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筋骨皮毛都是在經脈的溝通下,聯系成統一整體,使肌體內外上下保持協調統一,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如五臟與六腑的聯系,五臟與筋骨肌皮的形態聯系,在各部分皮膚均有絡脈的聯系,這對于辨皮膚病及肌表病等,意義重大。在五官疾病中,如白塞氏病、口腔干燥癥均與心和小腸所涉及的經脈有關,以及出現皮膚病與經脈的關系,如大腿內側所有皮損,多與肝腎經有關等。
經脈可以通過感應傳導信息,如針刺的感應得氣都與經脈循環有關。針刺內關穴,可使前胸也有感傳,即通過手厥陰經傳到心部或心包部。在臨床上常用的循經取穴法,得以傳達感應,使氣至病所,如三陽經穴治不同部位的頭痛,均屬于針感傳導。
另外針刺還可調節機能平衡,傳導信息,這是由于經絡的運行氣血協調陰陽作用,使人體機能活動保持相對平衡。如《靈樞·刺節真邪》“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在現代臨床的實踐中證實針灸有雙向調節作用,如針足三里可使胃蠕動慢者加速,胃蠕動加快可使其平復,臨床這種案例很多。
總之經絡是關乎人體整體作用,涉及五臟六腑、奇恒之府,它既有補的作用,也有泄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中醫整體統一性核心內容之一。《內經》的臨床辨證也是很豐富,散在各篇,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對外感的辨證,提出“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濕……,因于氣……”。關于陽氣的辨證、陰氣的辨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辟積于夏,使人煎厥”;“陰者,藏精而起亟也”,其主要以臟腑辨證為多。如《素問·痿論》:“人有五臟痿”,故有肺痿、心痿、脾痿、肝痿、腎痿……。又在《素問·痹論》中有以病因辨證、形體辨證、五臟辨證的分類,在《風論》中又以五臟之風為分類等。經脈辨證用之更多,如《素問·刺腰痛論》是以十二經的循行而進行癥狀分類法,至《靈樞》中更多,它包括除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病位外,在臨床雜癥中也比比皆是,如《靈樞·厥病》的厥頭痛、厥心痛均以經脈為辨證理論基礎,因此臟腑經脈理論是臨床辨證的核心思想,也為以后的各種辨證思想奠定了基礎,如六經辨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等,故稱其為辨證核心思想。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