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yī)藥報2014年4月25日刊登我校侯中偉的文章:《絕經期后骨質松 腎俞埋線痛無蹤》
絕經期后骨質松 腎俞埋線痛無蹤
【穴性特點】
腎俞穴與腎臟相應,為腎氣在腰背部輸注、轉輸之處,主治腎臟疾患,故名腎俞。
該穴位于命門穴旁1.5寸處,是腎之精氣出入腰背部的門戶,具益腎助陽,納氣利水之效。
“腎者,藏精,主水;腎俞者,藏精之關,引水之宅也。”但凡與腎臟有關的疾病,尤其是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患,如婦女經、帶、胎、產諸病,男子遺精、陽痿及下焦?jié)駸崃軡岬龋伎扇∧I俞治之。其它如因火不生土,脾虛及腎的泄瀉、水腫,腎不納氣之痰飲、咳喘及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所致的各種病癥,均為本穴的治療范圍。
同時,腎開竅于耳,故腎俞善治耳聾、耳鳴。腎又主骨生髓,故腎俞亦常用于治療肢體痿痹、麻木不仁等癥。筆者在臨床上,常用腎俞埋線法防治骨質疏松,有效減輕由此引起的腰疼痛。
【操作技法】
患者俯臥位,取第二腰椎棘突下雙側各旁開1.5寸為腎俞穴。常規(guī)消毒后,用埋線針將1/0號羊腸線5mm注入腎俞穴內(約0.8~1.2寸)出針。出針后,按壓片刻以防出血,并用無菌膠布固定。每2周治療1次,可連續(xù)治療3~6個月。
【診療現場】
骨質疏松癥屬于中醫(yī)“腎虛腰痛”“腎虛骨痿”之范疇。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中老年婦女常見的骨代謝疾病,很容易誘發(fā)骨痛、骨折等繼發(fā)癥狀或疾病,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現代研究認為,該病發(fā)病機理與卵巢分泌的激素水平降低有關。應用中醫(yī)“腎主骨,生髓”的理論為指導,選用腎俞穴位埋藏羊腸線的方法治療,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案例:陳某,女,54歲,絕經后1年出現持續(xù)腰背疼痛,加重1周。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及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雙能X線骨密度儀(DXA)測量結果提示:髖部和腰椎的T記分均小于-2.5分。診斷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予以雙側腎俞穴埋線治療,每2周1次。第2次治療后疼痛即有所緩解,連續(xù)治療3個月后,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中國中醫(yī)藥報刊登我校侯中偉的文章:《絕經期后骨質松 腎俞埋線痛無蹤》
發(fā)布時間:2014-08-27
閱讀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