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0月21日第八版刊登我校毛嘉陵的文章:《切實突破中醫藥現代化教育困境》,全文如下:
切實突破中醫藥現代化教育困境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中醫藥教育已形成一種非中非西、亦中亦西的學院派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既難以真正與西方教育體系接軌,又遠離了能支撐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傳統,以至于不少中醫藥大學生的專業思想不穩固,事業信心不堅定。要實現中醫藥教育的大發展,亟待突破現有中醫藥教育體系的困境。
調整西化課程設置模式
現代中醫藥教育的課程設置借鑒西醫教育模式,生硬地從中醫經典中剝離出“基礎課”和“臨床課”。這不僅割裂了中醫知識體系,而且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著以西為主的傾向。例如,不少中醫藥院校在大學一年級的課程中幾乎沒有安排中醫課程,卻有不少西醫基礎課程。中醫藥專業大學生是從已接受過現代知識體系訓練的高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如果在一年級安排大量西醫課程,無疑會進一步強化其西式觀念,并形成一種更加強大的西式認知思維范式。結果是,在遇到學習思維沖突后,學生容易站在西醫的角度來看問題,難以認同和理解中醫藥獨有的學術思想與思維方式,因而很難學習、領悟中醫學的知識精髓,更不可能運用中醫藥的學術語言進行知識創新和臨床實踐。
筆者無意反對中醫的現代高等教育,也無意反對增加必要的西醫知識的學習,但認為,應首先樹立“以中醫為中心”的中醫藥高等教育理念,調整不利于中醫藥觀念、中醫藥認知思維培養和中醫藥知識學習的課程設置。同樣的課程安排,只要我們對現行課程設置的次序作些調整,將會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建議改變以西醫教育模式為樣板的中醫藥課程設置:中醫藥大學的大一、大二、大三或大三上學期都應全部上中醫課程,同時從大一下學期或大二開始增加臨床見習的機會,以增加感性認識,并從帶習老師治療患者的臨床反饋信息中了解真實的中醫。這樣,學生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時,中醫的觀念和概念基本牢固,再開始上西醫課程,就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以中醫為中心”的教學目標的實現。
強化中醫入學文化教育
多年來,中醫藥高等教育主要從醫學理論和臨床技能的角度傳授知識,沒有對中醫藥大學生認知思維模式的轉換和知識結構的調整進行必要的教育,以至于不少中醫藥大學新生在剛接觸到中醫時,很難接受中醫學知識體系,在入學兩三年后仍進入不了中醫藥專業所應有的學習狀態,甚至還有強烈的“抵觸反抗”情緒,專業思想很不穩固,臨床后對運用中醫診療技術治病也缺乏信心。
現在出版的不少中醫文化類圖書或教材,多從歷史、哲學、宗教、人文的角度介紹一些文化常識和故事,主要起到豐富文史知識的作用,對中醫藥大學生面臨的中西文化差異導致的觀念誤區、認知思維轉換、知識結構調整等現實問題卻并未涉及或所涉不多。所幸的是,國內已有相關的積極探索。比如,由北京中醫藥大學發起和主編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中醫文化入學教育》已正式出版,通過該教材的教學,可望使中醫藥大學生能夠學會以東方式的認知思維方式接受和學習中醫藥知識,思考和應對中醫藥問題,奠定良好的“愛中醫、學中醫、用中醫”的專業學習基礎和思想認識基礎,從根本上解決多年來中醫藥大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固的問題。同時,讓中醫藥大學生了解中醫藥的學術特色和臨床優勢,樹立學習中醫藥所必需的事業信心和正確的醫學價值觀,從根本上解決多年來中醫藥大學生事業奮斗方向不明確的問題。
由此,建議盡快開設“中醫文化入學教育課”,使剛入學的中醫藥大學生在接觸中醫藥的初期就能對中醫科學知識體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改變單一招生模式
中醫藥學是在中國古代的人文、自然、思維成果和醫療臨床實踐經驗中逐漸形成的一套獨特醫學體系。在發展過程中,中醫藥學逐步構建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及病因病機學、證候學等獨特的理論體系,發明了望聞問切、中藥、針灸、推拿等臨床診療技術,特別是創造性地運用了以象思維為中心的臨床思維方法。這些醫藥學傳統智慧財富,并不歸屬于現代科學的知識體系,因而無論它的知識構成還是學術思想和思維方式,都迥異于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為學術基礎,以原子論、機械論、實驗、定量、現代邏輯等方法論為思維特征的現代科學體系。
由于中醫藥學與現代知識這兩種體系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尤其值得重視。縱觀現代成績斐然的老一輩名中醫藥專家,很多從小接受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和熏陶,因此他們對中醫藥知識體系的把握和思維方式的運用,更符合中醫藥學科的規律。
建議徹底解決中醫藥大學生的學生來源問題。在通過現行高考招生的基礎上,我國有關部門和中醫藥教育機構,有必要借鑒藝術教育領域中興辦美術學院附中、音樂學院附中的方式,積極創造條件開辦中醫藥大學附屬中學或中醫藥少年班,選好中醫藥人才的“種苗”,使他們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熏陶和影響,接受獨有的中國式認知思維訓練,為日后接受中醫藥高等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培養出真正熱愛中醫藥又精通中醫藥學的高級人才。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