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12月7日第五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內經》論積聚,全文如下:
《內經》論積聚
積聚,指腹內有積塊的一種病證。積塊固定,有形可查,痛有定處者為積證;積塊不固定,時聚時散,痛無定處者為聚證。積聚又稱為?Y瘕,積證可稱為?Y,聚證可稱為瘕。積與聚是同一病的兩個證,從病理發展上,聚證可發展為積證。
病因病機
積聚的病理基礎為氣滯血瘀,總體由臟腑氣機功能失調所致。《靈樞·百病始生》將積聚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歸納總結,將其病因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寒邪、飲食居處失調、情志太過,但總體不離外感、內傷兩大途徑,其發病的病理過程也歸納為寒侵、氣逆、瘀血、津凝、痰滯幾個方面的綜合變化。
外感
感受外寒或寒濕之邪,常客于腸胃之外的膏膜絡脈或侵犯人體之下部,寒聚日久,津凝血結,逐漸形成積聚證。如《靈樞·百病始生》云:“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寒邪由皮毛而入,經腸胃膜原留著于經脈,導致氣血瘀滯,日久成積。《靈樞·百病始生》又云:“厥氣生足??,??則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于腸胃,入于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久成積。”張志聰注云:“??,悶也。邪氣厥逆于下,則足脛??而不得疏利矣,??則生寒,寒則血脈凝?媯?而寒氣上入于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久而成積矣。”
內傷
憂怒情志太過或飲食、起居不節可致氣機不暢,氣滯血凝或損傷腸胃之絡而成血瘀,引發積聚之證。《靈樞·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嬪?,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張介賓注云:“此言情志內傷而夾寒成積者也。寒邪既中于外,憂怒復傷其內,氣因寒逆而成積,此必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可見,情志內傷,自身性格因素對積聚證的發生亦較為重要。《靈樞·百病始生》亦云:“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暴飲暴食、勞傷過度損傷腸胃之絡,瘀血與津聚共同導致積聚之證。
分類
《內經》根據積聚證積塊存在的部位特征、病因病機及脈象分為以下數種。
肥氣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復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馬蒔注云:“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蓋肝素有積,其脈雖急而漸微也。肝脈微緩,則土不勝水,當成水瘕而為痹也,水瘕者水積也。”因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而形成之證,屬積證。其臨床特征多有脅下突出若覆杯,如肌肉肥盛之狀。
伏梁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張志聰注云:“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積,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心主血,熱則上溢而時唾血也。”《素問·腹中論》亦云:“人有身體髀股?t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由上可見,《內經》中所載“伏梁”之證有兩種,同屬積證,但兩者的癥狀、病機又有所不同。其一即為本證之義,心之積,因心氣郁結,血瘀凝滯而成;其二為發病部位以腹部為主的腫塊,因血瘀化膿,上可嘔血,下可便血之證。心積之伏梁證,其臨床特征多有腫塊位于心下至臍,甚則達臍下,大如臂,狀若橋梁。
息賁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馬蒔注云:“肺得滑脈而甚則火盛病積,當為息賁之積,而其氣上逆也。”此證屬積證,為肺氣郁結,氣失宣降,氣聚而成積,其臨床特征多有右脅下腫塊,呼吸氣急,喘息不止。
膈中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馬蒔注云:“若得急脈而微則木邪侮土,其在上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脾氣不上通也。”此證屬積證,為中焦脾胃之氣升降失司,氣滯不通而成積,其臨床特征多有胃脘痞塞,飲食水谷入胃后復吐出。
賁豚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腎脈……微急為沉厥,賁豚,足不收,不得前后。”張志聰注云:“腎為生氣之原,正氣虛寒,則為沉厥。虛氣反逆,故為賁豚。”此證屬聚證,因腎寒氣逆而致。其臨床特征多有逆亂之氣常從少腹下直沖心胸咽喉,時有時無,具有移動性。
血瘕
《素問·陰陽類論》云:“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并絕,浮為血瘕,沉為膿?i。”二陽即為足陽明胃經,三陰即為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兩經。此證屬積證,因陰陽經氣阻絕不通,氣血瘀結而產生,其臨床特征多有腹中腫塊,脈浮。
石瘕
《靈樞·水脹》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宮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此證屬積證,由寒氣客于子宮口,宮內惡血不瀉凝聚而成,其臨床特征多有腹大若有孕,月經不調或閉經,甚或淋漓不止。
腸瘤
《靈樞·刺節真邪》曰:“虛邪之中人也……其入深……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此證屬積證,由邪氣侵犯于人體,衛氣失常蓄積腸內,腸內津液與邪氣相搏,久則津凝血結而成,其臨床特征多為病程長,可達數年,腹痛,腫塊按之柔軟,進而發展可逐漸堅硬,便秘。
筋瘤
《靈樞·刺節真邪》曰:“虛邪之入身也深……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此證屬積證,由邪氣聚結,氣血凝聚不通,發在筋形成贅瘤,其臨床特征多有贅瘤凸起,盤曲狀若蚯蚓。
腸覃
《靈樞·水脹》曰:“腸覃何如?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作,息肉乃生。”此證屬積證,由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血環流不暢,遂生惡氣,乃生腫物,其臨床特征多有腹部脹滿如懷孕,推之可移,按之堅硬,月經正常。
治療
關于積聚具體的辨證論治,《內經》論述較少,但后世醫家治療此證莫不遵從《內經》所載之治療大法。積聚早期,邪盛正不虛,以《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載“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中滿者瀉之于內”等為治法;積聚后期,患者多虛弱,不經攻伐,如癌癥晚期患者,多出現惡液質,因此以“勞者溫之”、“損者溫之”等為治法。其具體治療方法可歸納為祛寒降逆、活血化瘀、消痰導滯等。值得注意的是,《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出:“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說明治療積聚始終要注意顧護人體正氣,攻伐藥物不可過用。
治療肥氣,《素問·奇病論》明確提出“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即應以導引、服藥等綜合方法論治肥氣,單從藥物方面而言,可選李東垣之肥氣丸,主要藥物組成為:厚樸、黃連、柴胡、炮干姜、皂角、白茯苓、人參、炙甘草、昆布等。治療心積之伏梁證,可選桂枝茯苓丸加減以祛寒行氣、活血利水。治療息賁,可選張仲景之小陷胸湯加味以宣肺降氣、化痰散結。治療膈中,可選膈下逐瘀湯加減以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治療賁豚,可選擇桂枝加桂湯以溫腎降沖。治療血瘕,可選擇桃核承氣湯加減以活血散結。治療石瘕,可選擇血府逐瘀湯加減以祛瘀散結。治療腸瘤,可選六磨湯加減以導滯通便,理氣化痰。治療筋瘤,可選擇穿山甲散加減,主要藥物組成為:穿山甲、大黃、鱉甲、干漆、川芎、當歸尾、芫花等,以行氣化瘀,軟堅散結。治療腸覃,可選擇少腹逐瘀湯加減以化瘀軟堅。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