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報》2015年3月25日中醫周刊刊登我校段曉華的文章,全文如下:
傳承中醫藥文化離不開考據與訓詁
被譽為“國學大家,杏林鴻儒”的著名中醫訓詁學家、中醫文獻學專家錢超塵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醫史文獻學科教授,早年師從我國著名古漢語專家陸宗達教授,學習以《說文解字》為核心的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考據學,成為乾嘉學派正統傳人。近日,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錢超塵人文學術傳承工作室等主辦的錢超塵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全國專家學者研討了錢超塵的學術貢獻。
在錢超塵教授看來,中醫藥文化是傳統文化中最貼近民生的一門古老科學,他將著書立說看得非常重要,對寫作的態度自然是敬之畏之、高標準嚴要求。錢超塵教授認為校勘時精選底本很重要,所用的底本一定要做到“早”、“全”、“明”三點。“早”,指一般來說,所選的底本越早,其可信度就越高,越具有參考價值。錢教授特別強調,絕對不能用市場上已出版的圖書作為校勘的底本。“全”,指所選底本的內容要盡量完整,最好不選殘缺本。“明”,指對所選底本的傳承系統要明了,以錢教授研究宋本《傷寒雜病論》的經歷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1984年,錢教授接到了考證《傷寒雜病論》的任務,幾經努力,他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一份《傷寒雜病論》的縮微膠卷。在全國各地奔走、研考數載后,錢教授認為這份《傷寒雜病論》為宋朝版本,于是在1991年出版了這個宋本《傷寒雜病論》。
多年來,錢超塵專注于考據與訓詁中,以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目錄學和考據學等作為研究中醫古籍的手段,在中醫文獻研究及中醫經典著作的語言研究方面開拓出許多新領域,在中醫古籍的版本考據、古音研究等方面填補了多項空白,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古籍相關學科的傳承與普及做了大量工作,為中醫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