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養生日益受到重視的話題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高思華答記者問
記者問: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養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然而,一方面是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另一方面卻是各類慢性病不斷成高發趨勢,我們該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高校長答: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為什么人們如此關注健康,而諸多的慢性病卻顯現著遞增的勢頭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人們往往難以顧全,且有些因素不是個人所能左右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不良飲食——飲食沒有規律、膳食不平衡、暴飲暴食等。
不當醫療——藥物的過度使用和濫用、過度檢查及傷害性的治療等。
不良習慣——違背自然的生活方式、嗜煙嗜酒、缺乏鍛煉或不當運動。
社會因素——社會競爭激烈、工作生活壓力大等帶來的不良情志刺激和精神壓力。
心理因素——心理不健全或對自己要求過高,或欲望無窮,使自己總是處于焦慮、不滿、怨恨、失落、憤怒等影響健康的精神狀態。
環境因素——現代社會的各種污染、輻射、噪聲等等。
所以,維護健康是全方位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一方面要每個人都要懂得什么是健康和如何去維護健康,學會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養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及方法,一方面要全社會動員共同來維護環境的整潔和社會的和諧,并提高醫療保健服務水平。否則健康就無從談起。
記者問:重視養生卻不會養生,轉型社會帶來了哪些特有的養生問題?
高校長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確實是越來越重視養生越來越重視健康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人們所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類的疾病譜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就我國而言,既往是惡性傳染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現在是許多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成為了健康的殺手,而且人們所面臨的亞健康的威脅更是日益嚴重,已經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對國民素質的提高構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對科技工作者、機關干部、教育工作者、高收入階層的危害更大,導致慢性疾病增多、生活質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進而影響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所以,養生保健必須從早做起,全面推進,不能顧此失彼。而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是最為重要的。
記者問:您認為做好養生最應該把握的是什么?
高校長答:中醫養生的基本理念就是“順其自然,弛張有度;因人、因地、因時制宜”。說得通俗一點兒就是“跟著感覺走,無過無不及”。
為什么要跟著感覺走呢?因為人是一個非常精靈的動物,具備完備的自我調節系統。當機體有什么變化需要調節時,會隨時給你一個不同的感覺信號。我們都知道,體內一缺水,血容量一低,你就感覺渴了;血糖一低,你就覺得餓了;你長時間不休息,就打哈欠,告訴你困了,累了,該休息了;站久了,你就會覺得腿酸腰緊,想要坐下了;坐得時間長了,你又會屁股酸痛,全身不適,你又覺得站起來活動一下就是休息;當你身體需求動物蛋白的時候,就饞魚饞肉,當你連續大魚大肉,動物蛋白和動物脂肪過剩,而維生素、纖維素之類的攝入不足的時候,你對魚肉之類的東西馬上就膩了,就想吃蘿卜白菜了。就是說當你身體需要什么的時候,身體會給你個信號。所以說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跟著感覺走。但跟著感覺走,也不是一味地放縱,有人就愛吃肉、有人就喜歡喝酒,我們說愛吃什么愛喝什么都不要緊,關鍵要有一個度。所以,跟著感覺走、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這是我們首先要把握的東西。
記者問:現在大家都知道心理養生很重要,怎樣才能做好心理養生?
高校長答:心理養生是當今社會人類健康的新主題。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響,許多死亡率較高的疾病都和心理失衡有關,嚴重的情緒波動如過怒、過喜、過悲、過恐有時還可立即致死人命。心理平衡是養生保健最重要的環節,其作用超過其他一切養生措施的總和。有人說:“只有做到心理平衡,才算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
形神合一是健康長壽的前提和基礎。中醫最早的治病方法也就是心理治療,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在養生諸法中,中醫最強調的就是心理養生,認為最佳的心理狀態帶來最佳的生理狀態,人的自我防御、自我調整和自我修復能力只有在其心理狀態最佳時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所以,心理養生是驅邪防病、延年益壽的至關重要的方面。
記者問:談到養生,大家都十分關注飲食和運動,吃什么最好?應該怎么運動?
高校長答:人是雜食動物,每個人由于遺傳因素、體質特點、居處環境、生活習慣的不同,或患有這樣那樣的疾病,對飲食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不可能籠統地說吃什么好,關鍵是吃得合理。我給大家的提示就是:清潔、合理、有節、有度,既要揀喜歡的吃,又要什么都吃,還要什么都不多吃,必要時有選擇地吃。
生命在于運動。但運動一定要合理。判定運動量是否合理,最簡單的標準就是運動時和運動后自我感覺良好。即在運動時不感到心慌、氣短(呼吸加快但不影響對話),稍微出汗,運動后感覺輕度疲勞,而全身舒適,食欲增加,睡眠改善,精神飽滿。也可用運動時的心率作為判斷運動量是否合理的指標,即“170-年齡”:將運動時每分鐘的心率數不要超過170減去實際年齡的數,認為是適量運動。
記者問:當前社會上的養生宣傳熱,您認為存在哪些問題,養生宣傳是否需要規范?
高校長答:養生宣傳的普及可以說是件好事,但如果處理不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樣是巨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科普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一項工作,要求要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把高深的專門科學知識傳授給普通的民眾,既需要扎實的專門知識功底,又需要很好的語言轉換和表達能力,尤其是中醫藥知識推廣工作更不是隨便哪一個人都能輕松做到的,一定要真正的中醫藥專家甚或是中醫藥大家才能勝任。因此,媒體在選擇講座專家和講座內容時要認真把關,充分發揮正規中醫藥院校與醫療、科研機構的作用,保證推廣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傳授給百姓正確的中醫藥知識。如果講座者對中醫理論知識的理解把握不準,對中醫技能的運用沒有經驗,就難免望文生義,產生謬誤,容易誤導受眾。
記者問:中醫養生有悠久的傳統,在養生熱潮中,中醫的發展面臨哪些機遇?
高校長答:“水沒來,先修壩”,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臨床重治輕防的現象卻依然嚴重。長期以來,救死扶傷、治病救人被看作是醫生的神圣天職,而且這種觀念根深蒂固,人們關注的是已經發生的疾病和已經患病的病人。臨床上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治療放在了醫學最重要的位置,而忽視了疾病的預防。治療第一,預防第二,是醫療行業的普遍現象。這就顛倒了預防與治療的邏輯順序。可喜的是,黨和國家提出了重心下移和重心前移的衛生工作方針,把預防醫學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給中醫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因為中醫學是以人為本的醫學,其著眼點是調整人的狀態而不是與疾病的對抗,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和歷史悠久的養生保健方法恰恰符合民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記者問:光明日報的讀者,集中在中年以上的人群,您對這部分人群的養生有什么提醒?
高校長答:中年群體無論在社會還是在家庭都是處在“頂梁柱”的地位,由于工作忙、壓力大,大多是休息少、鍛煉少、工作環境空氣質量差、飲食起居節律性差、應酬多、坐車多、煩憂多,這部分群體大多處在亞健康狀態或患有這樣那樣的慢性疾病。這與其生活方式是分不開的。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影響人類壽命和健康的因素雖然很多,但60%與生活方式有關。也就是說“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無從談起”。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我們選擇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選擇了健康!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