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
莫使經典成紙上談兵
——王洪圖教授經典臨證運用學習心得
王洪圖
一、經典中理論的運用—— 學說不同,貴在選取
王洪圖認為《內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一時之作,帶有“各家學說”的性質,因而盡管各篇經文在總的理論體系上一致,而具體觀點上常有不同,應用時需要根據具體病證選取適宜理論。如王洪圖曾治皮膚刺痛一案,患者全身皮膚刺痛,不能觸摸,尤以腰及頸項部位為甚,自覺“腰帶好像一根草繩”,內衣必須翻穿,以免衣里縫制的線棱磨擦皮膚,無論坐臥,均感到皮膚刺痛難忍,痛苦欲死。時有心慌、心煩,夜晚盜汗。睡眠不佳,食欲尚可,二便調。觀其皮膚顏色無明顯異常改變。舌質稍暗,苔薄白略膩、中間有剝落,脈象節律欠調、左弦細略數、右弦滑。王洪圖依據《素問·刺禁論》云“心部于表,腎治于里”之理論,用涼血清心之法而治愈,若此時用“肺主皮毛”理論則恐難治愈。可見經典理論的運用不能偏執一端,以上案為例,“皮表”同臟腑經脈的關系,與心、肺及膀胱經最為密切,但在臨證上,究竟在何種情況下從心論治,何種情況下從肺和膀胱經論治呢?這就需要從此三者與皮表不同的聯系來分析選取,在辨證基礎上施治,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經典中治法的運用—— 樸素無華,盡可信賴
王洪圖認為《內經》文字古樸,其論真實可信,其載也是作者所見所聞,其所提到的治法如果能正確施用則效果奇佳。如王洪圖曾治一患者,自訴從四歲開始,每至秋季均發生喘息,已28年。每發病約百余日,至深冬自止。多年來一入秋季,即需服用撲爾敏,略能緩解。其癥狀夜間1時許最重,每天均憋氣而醒,服兩片撲爾敏,約一小時后喘息略緩。晨起再服2片,白天癥狀較輕,僅微有呼吸不暢、輕度咳嗽、噴嚏、流清涕。某醫院查過敏原,凡所查數十項均過敏,因而未全部檢查完畢而止。舌紅,脈略數。王洪圖辨證屬脾肺郁熱,惡埃煙之證,治以清瀉脾肺,用“振埃”刺法。取穴天容、列缺、三陰交均雙側,廉泉。留針20分鐘。二診即愈大半,令人稱奇。所謂“振埃”刺法,《靈樞·刺節真邪篇》有云:“振埃者,刺外經……陽氣大逆,上滿于胸中,憤?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噎不得息……”“取之天容”,“其咳上氣……取之廉泉”。外經,指適用此病的四肢上穴位。病惡埃煙,言遇塵埃之類物質即發病。憤?肩息、噎不得息,均是描述喘息的癥狀。用針刺法可以治療對塵埃等物“過敏”所引起的喘息,如同振去埃煙,所以叫“振埃”刺法。此案就是運用經典著作中方法得效的典型,當然,在哪種情況下,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治療方法,這是需要醫生全面分析、仔細斟酌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曾反復強調“隨其攸利”、“適事為故”,也就是說運用任何治療方法治病,都必須以適合病情為基本原則,萬不可以醫生之好惡而確立治療方法。
三、經典中文字的運用—— 一語多意,不必膠執
王洪圖認為《內經》中的文字概括性極強,一語常含多意,臨證時應該靈活掌握。如《生氣通天論》“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一語,古今注解不一。前人對“因于氣”有兩說,一謂“氣虛”,言氣虛浮腫之證(如張介賓之《類經》);一謂“氣”指“風”邪,與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濕”體例一致,即指感受風邪而腫之風水證(如高士宗《素問直解》)。“四維指四肢,四維相代即四肢相更代為腫,如姚止庵《素問經注解節》云:“陽氣盛,則四肢實而揮霍亂動,陽氣虛,則手足浮腫,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是相代也。”近年出版的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內經講義》(五版)和高級教學參考叢書《內經》兩書中,雖然也認為“氣”指“風”而言,但句讀為“……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即認為“四維相代,陽氣乃竭”是對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濕……因于氣”一節的全面總結語。同時認為“四維”是指“四季”,“相代”言四季氣候紊亂,如夏當熱而反涼、冬當寒而反溫之類相互更代,認為天氣如此更代無常,則自然之氣亂,相應人體的陽氣也將受到嚴重傷害而衰竭。以上諸說,各有依據,但在臨證上因風邪而腫,用越婢湯治之獲效者也是常見,而王洪圖也以此理論治愈過“氣虛為腫”,且見有手腫已而足,足腫已而手;左足已而右足,右足腫已而左足腫的患者。可見對于經典中文字的把握運用,不可膠執,需靈活應對。
四、經典中綜合的運用—— 研習《內經》,效法仲景
王洪圖認為《內經》一書為“醫家之宗”,《傷寒論》、《金匱要略》兩部經典著作也是處處體現以《內經》之旨為指南,而治療各種病證。所以,王洪圖經常以《內經》之理而悉用仲景先師之方,而臨證收效顯著,如王洪圖曾治某女患者,因失戀而抑郁失眠,因思念舊友,強迫性打電話與其聯系,對方說“刺激性”語言而抑郁越甚。為控制自己打電話,常以膠帶自纏雙手。抑郁日益加重,坐臥不安。服用抗抑郁藥而療效不顯,辨證屬痰濁壅阻,氣機不暢,擬涌吐濁邪,取瓜蒂散方義,用甜瓜蒂
以上是我等跟隨王洪圖多年來的一些學習心得,王洪圖重視《內經》等經典著作的學習,更重視將經典著作的學習與臨證實踐結合起來,從這一點來看,對當今的經典科目教學發展是不無裨益的,對臨證中醫師的繼續深造,提高業務水平也有一定促進作用。王洪圖雖突然離去,但相信這些經典與臨證結合的方法將會永遠傳承下去。
(王長宇 翟雙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