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在校團委統籌部署和各部門的積極參與下,北中醫青年們圍繞“百花岐放”“中醫藥服務健康中國”“家校互聯助力中醫藥學子成才行動”“尋找家鄉的北中醫人”“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職場我做主·拓崗新先鋒”以及青年教師暑期社會實踐等專題,共計四百余支實踐團隊從北中醫出發,奔赴祖國各地,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學思用省,青醫益行
中醫學院“青醫益行”實踐團赴河北省雄安新區、張家口市、滄州市、保定市等地,圍繞“疾病預防”“健康促進”“青年教育”三大核心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志愿服務為基、以參觀學習為輔、以青年教育為要,緊密結合專業學習與實踐探索,以用促學、以行帶學,實現“學、思、用、省”四位一體有機交匯。
在張家口市赤城縣,他們參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鳳凰山生命紀念園、赤芍種植基地九龍灣香草芍藥廳,調研赤城縣中醫院并與縣衛健局干部、縣中醫院領導班子開展座談,此外還在當地回遷社區開展手耳推基礎健康服務。
在滄州市和保定市,他們參觀冉莊地道戰遺址、雁翎公園、任丘華北油田國家礦山公園等紅色教育景點,了解抗日戰爭時期和新中國建設時期人民的奮斗,并在當地再次開展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健康服務行動。
在安國市,他們深入中藥材交易市場、藥王廟、安國市文博中心進行調研,“華夏珍藥薈萃之區,舉步走遍九州之地”,在繁榮景象中感受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勃勃生機。
在雄安新區,他們走訪雄安之眼、新華書店、容和塔、紅色雄安門等地標性建筑,體會“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豪情壯志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目光。
團隊實踐活動先后受到“冀云任丘”“華北石油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并登上新華社客戶端。
時珍青年探藥行,滇中云藥助鄉興
中藥學院“時珍青囊行”實踐團在我校援滇掛職干部馬濤老師的帶領下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等地開展實踐,實踐內容涵蓋思政引領與傳播、中藥資源與種植情況調研、中醫藥下鄉服務、中醫藥科普四個方面。實踐過程注重發現實際問題并將其轉化為具有重大意義的科學問題,在后期教學過程中進一步落實。傳承中醫藥文化,深化中醫藥教育與實踐結合,提升學生思政水平,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團隊成員先后采訪了我校支援雙柏縣建設的馬濤老師、吳麗麗老師以及許美琳老師,通過他們的視角、經歷,了解我校在雙柏縣幫扶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感受到北中醫人對雙柏的深厚情感和幫扶實踐的真摯情懷。
團隊成員還先后拜訪了雙柏縣中彝醫藥產業工作專班的胡秀萍老師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郭喬儀老師,深入了解藥材市場和中醫藥資源的豐富性。他們關注了雙柏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所需的支持,從而豐富對中醫藥事業社會現狀的認知。
在查姆湖社區和中彝醫體驗館,實踐團成員們運用所學知識為當地居民提供健康服務和宣講。
為了調研雙柏縣人民的健康狀況,團隊成員還先后到訪雙柏縣人民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從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不同角度出發進行數據分析,以更好地了解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和就醫心態。
團隊實踐活動先后受到《云南日報》等媒體的報道并登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錄用。
啟智幫扶,“蔚”見美好
生命科學學院“啟智幫扶,‘蔚’見美好”實踐團隊走進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領略當地獨特歷史文化,播撒中醫藥文化傳承的種子。團隊圍繞特殊教育,啟智幫扶,傳播中醫藥文化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將中醫藥文化與特殊教育事業相結合,幫助蔚縣特殊教育師生創造就業方向,從而實現特殊教育事業的繼承和再發展。
7月6日,在蔚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領導帶領下,實踐團參觀蔚縣博物館,了解蔚縣古代的輝煌歷程。在蔚縣剪紙藝術的發源地——剪紙街,實踐團成員們參觀剪紙藝術并拿起刻刀和紅紙,紛紛嘗試起來。
7月7日,實踐團走進特殊兒童的家庭,運用中醫藥知識,講述如何避免壓瘡、預防疾病、緩解癥狀。通過講解與現場服務,在給他們帶去關愛與溫暖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于中醫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7月8日,北中醫實踐團隊與師生們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室共同開展了中醫藥文化宣講及體驗活動,其中包括制作中藥藥錘、中草藥香囊、植物書簽以及品嘗中藥代茶飲,這次活動不僅讓師生們親手體驗了傳統中藥的魅力,更在彼此之間搭建起了一座理解與關愛的橋梁。
艾草之香,振興之向
針灸推拿學院“鄉村振興‘蘄’”作為實踐團赴到中國艾都——湖北省蘄春縣,圍繞“鄉村振興”“青年使命”“中醫藥文化”為核心展開暑期實踐,進行鄉村、企業走訪調研,結合自身職業理想與國家需求,積極探索中醫藥文化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道路。
在蘄春縣劉河鎮新鋪村,他們與村支部書記張志剛座談并采訪當地村民,深入田間地頭,參與蘄艾收割。了解產業建立發展初期的困難,解決歷程及發展規劃,深挖蘄春縣的特色扶貧模式和鄉村振興路子。
他們與蘄春縣李時珍國灸集團等當地四家龍頭企業的領導直接對話,了解企業對蘄春振興起到的關鍵性作用,蘄艾產業對專業技能人才選拔理念及需求以及在企業內開展中小學生蘄艾文化研學活動的重要性,還參觀了艾草制品的種植、加工、包裝的全生產線。
在蘄春縣直播基地,實踐團成員做客直播間,參與直播帶貨,還深入李時珍養生藥膳臻品店、李時珍養生培訓學校、蘄艾消費扶貧專館、蘄艾艾灸館以及當地藥王廟進行調研,多維度,多角度了解蘄春艾灸產業。
在實踐過程中,他們與蘄春蘄艾協會、藥膳產業協會、艾灸協會會長,中醫藥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等專業人士深度對話訪談,從政策層面了解蘄艾發展。
團隊實踐得到《湖北日報》的報道,登上《湖北日報》客戶端并在多家企業官方媒體賬號進行宣傳報道。
心橋夢織,童守溫情
護理學院心橋夢之隊深入云南省雙柏縣特定鄉鎮的兒童家庭,在“家庭賦能點燃兒童發展之光”項目的背景下,圍繞“早期兒童發展”“中醫特色服務”兩大核心,依托工作坊和實踐基地開展一系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緊密結合專業知識,以志愿服務與親子訪談為“發動機”,以親子講座與活動為“推進器”,以參觀學習與交流分享為“加油站”,助力自我與兒童雙向成長。
她們依托前期項目,設計了“心橋夢織”暑期實踐手冊,聚焦留守兒童發展。開展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等專題培訓講座,并強調實踐期間,需記錄工作、撰寫反思日志,深化個案思考。在雙柏縣婦幼保健院,她們深度調研留守兒童家庭,剖析健康成長障礙,與家長共謀良策。
在我校援建的縣兒童早期綜合發展工作坊內,她們舉辦中醫適宜護理技術——耳穴埋豆體驗活動,發揮中醫簡便驗廉的優勢,惠及200余人。開展兒童健康成長、海姆立克急救、小兒推拿健脾的常用手法及制作香囊的中藥材及其功效等專題講座,策劃組織了包括親子閱讀、香囊制作、手繪團扇等親子活動。活動過程中,不時吸引周圍的群眾駐足觀看。這次活動不僅增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和促進了全社會對兒童健康成長和兒童早期發展良好生態環境的關注與形成。
此外,實踐團與雙柏縣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及中醫科醫護人員展開座談,學習中醫診療特色、探討彝藥發展,深化對地方醫療的了解。參觀了縣文化館及我校援建的雙柏中彝醫藥健康文化體驗館等,在互動體驗中深切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脈搏,更加堅定了她們不負青春、勇擔使命的決心和志向。
團隊實踐活動先后得到雙柏縣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的報道。
數智賦能,藏傳岐黃
第一臨床醫學院“SMART TCM”實踐團遠赴青海,以文化自信為體、以數智技術為楯、以青年教育為要,圍繞“資源調查”“醫學交流”“基層調研”“青年教育”四大核心,實現一體兩翼四重點的有機結合。
在青海省門源縣仙米林場,他們跟隨青海省第三地質勘查院調研考察高原特有野生中藥材資源,對冬蟲夏草、藏紅花、大薊等中藥資源有了深刻認識。
在青海大學藏醫學院,他們參觀青海大學民族醫學博物館,深入了解藏醫的理論體系。此外,就民族醫藥的發展與青海大學師生開展交流座談會。
在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青海省鄉村醫生培訓基地,他們開展專題教研活動,以國自然的撰寫為切入點,助力基層科研;同時,開展基層調研工作,全面了解當地科研情況;返京后,邀請青海學者線上參會,共同探討數智醫學的未來。
在原子城紀念館,他們參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深入學習“兩彈一星”精神,了解老一輩科技工作者隱姓埋名為新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艱辛歷程;返京后,團員們又開展研討學習會,深化了解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以致力于更好地投入未來的科研工作。
團隊實踐活動先后受到“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青海米那巴藏醫康復”“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臨床研究分會”“中西醫臨床研究聯盟”等媒體、社會組織及事業單位公眾號的報道。
溯源新安醫學,探尋古今安徽
團委尋根溯源中醫藥實踐團受邀參加第二屆“長三角中醫藥青年安徽行”活動。
在主辦方的安排下,實踐團來到新安醫學的發祥地安徽歙縣,參觀了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新安國醫博物館及黃山市城市展覽館等,與當地居民友好交流,通過溯源歷史及實地探訪,深入了解當地獨特的人文地理和新安醫學的傳承脈絡,調研了當地多家醫家的醫學傳承體系,感受到了新安醫學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此后還前往合肥市,參觀了安徽中醫藥大學和安徽創新館,親身感受合肥創新高地的魅力。
實踐團隊還與來自安徽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等11所中醫藥類高校的實踐團隊圍繞“加強中醫藥合作交流,共促區域內協同發展”主題進行座談,團隊成員王梓旭作為五位學生代表之一分享來皖感受,受到與會領導、師生的一致好評。
返程途中,團隊成員陶俊安聽到“一位女乘客突感心臟不適”的廣播后迅速前往其所在車廂,通過中醫推拿和穴位點按為患者進行了半小時左右的按摩,緩解了其不適癥狀,得到了列車長和車上乘客的好評。事跡得到《中國中醫藥報》的報道。
探訪藥王故里,培育岐黃新芽
在團隊指導老師谷曉紅教授帶領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探訪藥王故里,培育岐黃新芽”團隊深入藥王孫思邈故里——陜西省銅川市,依托銅川市中醫藥學會,赴陜西省銅川市開展七項兒童健康中醫藥服務活動。本項目以“京陜聯動”為特色,通過京陜兩地優勢中醫資源為樞紐,醫教協同,深入基層,弘揚中醫藥文化,培育新時代岐黃新芽。
活動團隊集體前往藥王山,在藥王大殿誦讀《大醫精誠》,不僅弘揚了中醫藥文化,也增強了師生們的文化自信,激勵大家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銅川市照金北梁紅軍小學,活動團隊開展一堂中醫健康課程,谷曉紅教授圍繞胃腸積熱的防治等中醫兒童健康保健知識授課,從而引導學生及家長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確的健康觀念。
活動團隊開展了銅川市兒童胃腸積熱分布情況的調查工作,為后續的中醫兒童健康服務提供數據支持。
在照金革命紀念館,團隊開展紀念學習活動,向革命先烈獻花,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和敬仰之情。
此外,活動團隊還參與了銅川市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參與組織兒科學術講座及業務培訓、兒童義診服務等,有效帶動了銅川市中醫兒科學術的發展。
本次實踐活動不僅為銅川市兒童帶去了實實在在的健康福祉,也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深入人心。活動先后受到“《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光明日報》等30余家媒體的報道,取得了非常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
尋醫問藥訪鄉賢,見天見地見眾生。7月份,已有超330支團隊完成了社會實踐。8月份,約120支實踐團隊正在或即將踏上社會實踐之旅。腳下的鄉土,孕育著岐黃遠志。北中醫青年服務健康中國的腳步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