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舉行“國學國醫大講堂”系列講座首場講座,由國學院院長張其成教授主講。本次“國學國醫大講堂”系列講座每周舉辦一場,旨在弘揚中醫藥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擴大中醫藥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將舉辦中醫與佛教、中醫與道家、中醫與中華文明等方面的專題報告,邀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大和尚、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國醫大師陸廣莘、我校訪問學者敬天林、著名中醫文獻學家錢超塵、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孚琛、臺灣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等主講。
張其成教授以《展現國學國醫的魅力》為題,指出“國學”就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是“一源三流”,源頭是“易”,三流是儒、道、禪,易為主干,三教互補。“大易之道”構成中華文明的主線和中華文化的支點,它不僅深深影響了儒家、道家和中國化佛家,而且影響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陰陽中和”,是儒、釋、道、醫共同的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陰陽中和的“大易之道”構成了中華文化最穩定、最本質的內核,決定了中華文化的面貌、特征和總體走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促成了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和風俗習慣。
當代社會,中醫是最能反映中國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與儒、釋、道三家并立的中華傳統文化四大支柱之一。它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原創思維方式,融合了歷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精華,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也是唯一還活著的一種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文化形態。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學習國學的終極目的,簡單地說就是“修心”,這是重塑中華民族的信仰、找到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的過程。大而言之,“修心”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前提。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