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
心無止境
王洪圖
精心治學
恩師1957年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中醫學院(后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1963年畢業后留校從事《內經》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后承擔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各層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學生遍及海內外,學生以“聽
恩師原本就天資聰穎,加之勤奮篤學,在老一輩中醫教育家
仁心濟世
恩師少即存濟世活人之心,立志繼承傳統岐黃之術,并先后侍診于傷寒大家
恩師雖從事《內經》研究教學工作,但并不因此忽視臨證運用,畢竟醫乃仁術,學醫就是要造福廣大人民,僅有理論沒有臨證僅是紙上談兵。所以,恩師幾十年來一直堅持門診,風雨無阻,在臨床中運用《內經》理論盡可能地造福廣大病患,并撰寫了《黃帝醫術臨證切要》一書,將他多年從事《內經》與臨床結合的心得公之于眾,希望能惠及更多的醫師與患者,不僅如此,恩師還指導我等將他最新的臨證心得撰成《王洪圖內經臨證發揮》及時向大眾公布,彰顯恩師仁心濟世之情。此外,恩師重點研究“五臟藏神以脾胃轉樞為關鍵”理論,在臨床擅長治療情志病,對頑固性失眠、癲癇、兒童多動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長期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開發了益智中藥配方——利腦明顆粒,1997年由北京市衛生局批準使用,對精神神經性疾病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廣大病患解決了實際問題。恩師《內經》與臨證的觀點應是重點推廣的內容,值得我們發揚光大,但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醫術乃仁術,必須要造福病患,不能成為空中樓閣,否則有悖于《內經》“醫家之宗”的名號。
誠心待人
恩師做事言必信,行必果,可謂誠信之君,平常也以誠心待人,深獲眾人好評。恩師曾兼任數種重要職位,但依舊能胸襟坦蕩,待人以誠,如每當有陌生人上門求診問藥,恩師必是盡心盡力,從始至終絕無怨言,并把患者送來的錦旗、感謝信深藏,從不示人,并經常給學生講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要求學生必須誠心待人,方能行醫。
恩師言行一致,誠心待人也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內經學科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恩師當年曾為教研室主任,在學術上,“不以人廢言,亦不以言廢人”,由此,內經教研室學術空氣活躍,人際關系和諧,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發展的鼎盛時期,恩師作為學科帶頭人,帶領學科全體成員,使內經學科進入中國中醫藥管理局首批重點學科之列,成為當時北京中醫藥大學僅有的兩個重點學科之一。而且作為教研室的成員之一,也隨時能感受到恩師對我們的關心愛護,對于每個學生所作的工作,恩師總能記錄于心,并有所稱贊,從不偏聽偏信,所以恩師做事,向來支持者、追隨者眾,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也正是這種高尚的品格,為恩師贏得了眾多的榮譽,如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稱號。恩師這樣誠心待人,使得恩師在同事、學生、患者中深獲好評,在遺體告別儀式上,多少人淚流滿面,學生們跪拜一片,為恩師的離去惋惜不已,可見“人人心中有桿秤”,誠心待人的恩師,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
善心處事
恩師身為一名醫者,秉承“醫乃仁術”的古訓,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常常善心處事,以下舉幾例以證之。
首先是尊敬師長,愛護學生。恩師當年大學畢業留任北京中醫學院內經教研室時,曾得到
其次是熱衷慈善事業。恩師退休之后,一方面出診看病,另一方面仍關注慈善事業,一次偶然的機會,恩師看到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報道河南周莊癲癇盛行的慘況后,那些癲癇孩子深深觸動了恩師的心,所以恩師決定用自己之長去救助這些可憐的孩子,于是主動聯系救助事宜,由此造就了恩師一家與河南的一個小村莊結下了深厚之緣,并從此開啟了一個全國性的救助農村病童運動——“春雨行動”,這一行動曾被《人民日報》專篇報道,恩師卻一笑處之,認為無須掛齒,能讓更多的病童解除痛苦才是一名醫生真正的價值體現。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恩師在生活中,大到慈善事業,小到日常雜事,處處注意善心處事,盡顯一代國醫之本色。
恩師突然離世,學生悲痛之余忽念及“心無止境”,一則是恩師的教誨之情、培育之恩已銘刻于心,難以忘懷;二則是恩師精心治學、仁心濟世、誠心待人、善心處事,為我等學習之楷模,身為人徒,我輩一定要將恩師的精神永遠傳承發揚下去。謹以此文,深刻追悼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