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醫藥:科學傳承是關鍵
今天中醫出現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中醫有效性傳播的途徑出了問題。如何讓中醫為更多人所認識?今年,我國開展的首次表彰30位“國醫大師”活動,就是為了推進中醫藥學術思想的繼承和創新,做到代有傳人,生生不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管理處處長翟雙慶表示,發展中醫藥,科學傳承是關鍵。
中醫藥傳承面臨諸多問題
翟雙慶說,從有中醫開始,教育就存在了,以師承、家傳為主要模式。其優勢就是能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知識,技術比較扎實。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著弊端,通常上代或者說老師是什么樣,培養出的下一代中醫就是什么樣,也就是說老師的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水平,培養出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標準不統一,而且培養學生的數量有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繼承創新工作不斷推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老中醫藥專家的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科技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臨床研究的主體地位不突出。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人才青黃不接,出現傳承危機。中醫藥從業人員數量逐年下降,中醫藥在全國衛生服務體系中所占份額不斷減少。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中醫從業人數比20世紀50年代減少了20%。
因此,加快和促進中醫藥科技的進步,推動中醫藥繼承與創新迫在眉睫。
教育模式還須繼續探索
“在現代社會,學生不但要掌握精湛的醫術,還要學習電腦、外語等多種技能。現在很多醫院都是中西醫結合的模式,而且傳統中醫以前沒有住院,所以在病房管理方面也需要借鑒西醫的模式。所以,學生在入校后,學習一定的西醫知識也是非常必要的。”翟雙慶說。
目前我國獨立設置的中醫藥高等院校有23所,很多綜合大學和西醫學院也紛紛開設中醫藥學院,數量已經超過了獨立設置的院校。目前已有100多所院校開設了中醫專業。這些院校或專業在課程設置的時候,也只好既設置中醫課程,又設置西醫課程。
翟雙慶認為,師承教育是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經驗和技術專長的有效方式,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北京中醫藥大學是我國僅有的一所教育部直屬中醫藥院校,目前正在嘗試著做一些努力。北京中醫藥大學向教育部申請了自主招生,破格招收一些有從事中醫家庭背景的學生。從2007年開始,為這類學生單獨配備老師,并充分發揮其家庭優勢,經學校認定后,其家人可以為學生擔任課外教師。
也有一些院校曾嘗試著把西醫課程去除,外語變成選修課,受到了一些爭議。
怎樣落實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與學位教育相銜接的政策措施?怎樣傳承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怎樣完善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這些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繼續探索。”翟雙慶說。
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除了改變教育模式,解決基層中醫藥人才不足的現狀也是當務之急。”翟雙慶說。
據統計,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無學歷和低學歷者占較高比例,中醫藥服務水平不高,技術骨干匱乏,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服務需求。
國務院近期出臺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為了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將采取以下四措施。一是制定保障農村中醫藥人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強基層中醫藥人員學歷教育。三是加強基層中醫藥技術骨干培養。四是加強中醫藥基本知識與技能培訓和適宜技術推廣。
《若干意見》中還指出,要將農村具有中醫藥一技之長的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彌補農村中醫藥服務人員不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認為,對于農村的赤腳醫生問題,要一分為二看待。一方面對非法行醫要嚴厲打擊;但另一方面要從實際出發,對在農村中有一技之長的,能夠為群眾看病的,在某一個方面治療效果比較好的人要善于管理使用。在進行摸底后,對他們進行培訓,按照鄉村醫生的標準發給他們資質,讓中醫藥在解決看病就醫問題中充分發揮簡便驗廉的作用。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