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配伍是中醫藥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中藥復方是配伍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臨床用藥主要形式。當前,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研究尚未充分揭示中藥配伍理論的核心內涵。北京中醫藥大學雷海民研究員、王鵬龍副教授課題組,聯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杰教授,受啟發于中藥復方水煎煮過程中自沉淀現象,發現水煎煮過程中不同有效成分在弱鍵誘導下自組裝形成各類超分子結構。該課題組發現黃連解毒湯中黃酮苷類有效成分可以與小檗堿在水溶液中自組裝形成球形和線形超分子,自組裝后與前體原料小檗堿相比,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和生物膜清除能力明顯改變,表明超分子結構的形成會顯著影響單體活性。該結果從新的視角揭示超分子是中藥復方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詮釋了中藥配伍理論的科學內涵。
該論文《Natural Berberine-Based Chinese Herb Medicine Assembled Nanostructures with Modified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已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旗艦雜志之一的ACS Nano (IF 13.7)。論文并列第一作者李桐,為我校2014級藥學專業保研的一年級研究生,得益于我校鼓勵本科生提前進入課題組學習,該生自本科階段開始該研究已有三年;此外,論文作者郭文博(研二)、田學浩(大四)也均從本科階段開始參與該項目。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該論文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No. 81603256)、中華中醫藥學會青年人才托舉項目(CACM-2018-QNRC2-B08)、北京中醫藥大學杰出青年基金和岐黃創新團隊的資助(BUCM-2019-JCRC002和2019-JYB-TD005)。
(中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