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
今年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開局之年,我國以國務院的名義下發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并在全國評選表彰國醫大師,中醫藥事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面對難得一遇的良好外部環境,中醫藥人士如何思考、如何把握、如何行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些看似口號的標語式語言,恰恰點出了中醫藥發展的瓶頸與關鍵問題——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根本在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
關于中醫藥教育問題的幾點思考
長期以來,中醫藥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學生難以真正掌握臨床上用的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三四年,老師按照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教,學生雖然學了很多知識,但因自身積極性不能很好地調動起來,學到的只是死知識。在醫院見習、實習一兩年,卻發現之前學習的理論知識派不上用場。因為學生到臨床后發現,很多中醫院的中醫大夫很少按照在課本上學到的中醫方法診療疾病,更有一些中醫大夫基本都按照西醫方法診治疾病。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更可怕的是,長此以往,使得一屆又一屆青年學子對中醫藥的發展產生迷茫,進而不信任。因此,《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中醫藥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
“不謀大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中醫藥教育應當著眼廣大民眾的生命健康這一大局,著力推動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創新,以培養不同層面的、合格的中醫藥人才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創新教育模式 調整課程設置
從1956年首批中醫藥高等院校誕生至今,由于其顯著的規模性特征,院校模式一直是我國中醫藥教育的主要方式。院校教育主要是圍繞教學課程展開的,因此,課程設置是任何一門學科教學的關鍵。目前的中醫藥院校課程設置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結構不合理。中醫藥課程、西醫藥課程、公共課程的比例嚴重失調,一味追求大而全,結果反而適得其反,培養不出教育目標預期的中醫藥人才。當前院校教育的課程設置必須調整,必須旗幟鮮明地突出中醫藥特色。
《意見》中明確指出,“調整中醫藥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堅持以中醫藥專業為主體,按照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施教,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實踐技能培養。”如何具體落實,仍然需要各方面的創新性工作。但有一點應當明確,就是必須強化中醫藥教育的目標意識,究竟要培養怎樣的中醫藥人才,這應當引起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
中醫藥人才有許多種,如中醫藥臨床型、教學型、科研型、全能型,中西醫結合臨床型、教學型、科研型、全能型,等等。教育模式與課程設置應圍繞各自的目標展開,要旗幟鮮明的突出各自重點,允許開展多樣化的創新性探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3年開始啟動的學術經驗繼承和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提出了“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的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醫藥人才的挖掘與培養。北京中醫藥大學準備在中醫名家子弟自主招生的基礎上,開展院校教育、師承教育、家傳教育三者相結合的中醫專業改革試驗班,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應該看到,在社會經濟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中醫藥教育模式的日益多元化,是中醫藥發展的歷史必然。
加大臨床教學力度
記得一些中醫前輩說過,“中醫的生命力在臨床”。作為中醫學生,及早進入臨床才能切身體會中醫的生命力所在。在中醫臨床的耳濡目染和親身實踐中,他們對中醫藥的興趣與喜愛才會逐步得到培養。因此,中醫藥院校大學生一入學即應進入臨床(中藥系學生可進中藥廠、中藥店、中藥房、中藥材種植園等),在前幾年的理論學習階段,至少每周要有一到兩次的臨床實踐,跟隨臨床醫生或藥師學習診治疾病及中醫藥相關技能。
這其中有兩個關鍵:一是要有足夠的臨床教學基地。這一點應該創新思路、努力爭取。因為臨床教學基地除了公立醫院外,還可以是民營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門診部、藥廠、藥店、中草藥種植基地等等,只要符合一定條件,能夠使學生學到中醫藥臨床技能,就可以作為臨床教學基地。二是要有合格的臨床帶教醫生。臨床帶教醫生應該努力運用中醫藥知識和技能診治疾病,在帶教中以身作則,努力使學生通過臨床實踐,增強對中醫藥療效與優勢的認識,樹立發展中醫藥的信心和投身中醫藥事業的決心。這一點短期內比較難解決,因此應盡快制定相關措施,朝此方向去努力。
教會學生內證體悟
內求、內證、內省一直是道家、佛家、儒家的修習方法,也是中醫藥學術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方法。然而,現在很少有學生被傳授給內證體悟的理念與方法,這就使得他們失去了對中醫藥基本理論的直接認知途徑。拿中醫的最基本概念——氣來說,有幾個學生被告訴怎樣認識和體察氣——這一被《中醫基礎理論》定義為“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質”呢?
實踐證明,氣這種物質是能夠通過一定的鍛煉方法而體察到的,而這種方法就是內證體悟。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的中醫藥大家都不乏內證體悟的實踐。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漢代張仲景、華佗,隋唐醫家巢元方、孫思邈,金元四大家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以及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針灸學家楊繼洲,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吳鞠通,中西醫匯通派代表張錫純等,均為內證體悟之精通者。這些醫家都是歷代中醫學術之棟梁與精英,幾乎都對中醫學術做出過開拓性的貢獻,他們對內證體悟的重視與研究,足以表明內證體悟對于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重要意義。
當代中醫界重視內證體悟與中醫本質聯系者亦大有人在。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也就是
從小開展中醫藥教育
在現代科學知識體系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從出生到幼兒園、小學、中學直至大學,一路走來,很少甚至就根本沒有接觸過中醫藥方面的知識,對中醫藥缺乏最起碼的感性認識。由于中醫藥理論體系與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的極大不同,導致這些在現代科技理念灌輸下長大的學生,已被打上現代科技思維模式的烙印,有的已經根深蒂固,再讓他們去接觸完全不同甚至根本對立的中醫藥理論體系,其結果可想而知。
“從娃娃抓起”,是鄧小平同志的名言,對于中醫藥也不例外。從古至今,許多有成就的中醫在少年時代即臨證的事實,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部分省市中醫藥院校開設的中醫少年班,無疑是“中醫藥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有益探索。但僅此還遠遠不夠,中醫藥部門應該與教育部門合作,探索在教育系統開展中醫藥教育試點,讓中醫藥通過不同形式,進入普通學校的課堂。
全面普及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衍化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原創的中醫藥文化體系。文化者,文治教化也。只有全面普及推廣中醫藥文化,培養廣大民眾的健康養生意識,才能為中醫藥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開展的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有力地促進了中醫藥知識與文化的傳播,但僅此還遠遠不夠,需要建立長效機制,需要充分運用書籍、期刊、報紙、電視、電影、廣播、網絡等各種傳播媒介,主動借助講座、義診、論壇、沙龍、展覽、旅游等諸多宣傳途徑,準確有效、廣泛深入地宣傳中醫藥文化。
《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開展中醫藥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在當前中醫藥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期,全國廣大中醫藥工作者都應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冷靜思考,高度重視中醫藥教育改革創新,狠抓中醫藥人才培養,為中醫藥事業的長遠發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和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