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11月25日第三版,報道我校創新教學模式,全文如下:
北京中醫藥大學創新經典醫著教學模式
2008年,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四大經典”教學團隊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國家級教學團隊。這個團隊具有悠久的歷史,既有老一代眾多功底深厚、享譽中外的國醫泰斗,亦有全國著名中醫藥學者,歷經50多年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學科帶頭人及學術骨干,已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優秀學術梯隊,活躍在教學、臨床、科研第一線。
發揮集體智慧,教師們在教學研究、改革與實踐方面大膽探索,是該團隊的一大特色。中醫“四大經典”即《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四門中醫學經典必修課程,是中醫教育的核心,它們構建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框架,涵蓋了中醫基本理論主要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同時,授課老師的水平在其中也起著關鍵作用。他們根據經典醫著的特點,探索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黃帝內經》主要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中醫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以課堂教學為主,配以直觀的實驗教學;《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教學則靈活選用病案討論以及探索式、體驗式、競賽式等教學方式,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討論式教學,積極組織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發言,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領悟原著精髓,發揮其教學主體的作用。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吸收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圖文并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該教學團隊以培養學生臨床辨證論治能力為目標,強調臨床教學、臨床見習的重要作用,在實踐中幫助學生建立起中醫臨證思維模式。在教學中,盡可能避免與前期基礎課程在具體知識點上的重復,從方法論角度解讀中醫臨證思維,幫助學生掌握經典醫著中規律性的東西,正可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例如,《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注重講授張仲景對不同病證的辨證方法、不同疾病的組方用藥規律,從而領悟其辨治精髓,培養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和知常達變能力,中醫“四大經典”課程教學已形成教師愛教、學生愛學、教學互長的良性循環。談起中醫“四大經典”教學團隊,許多學生認為,在中醫“四大經典”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因材施教,注重講臺上下的互動,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參與學習過程。
據了解,近年來該教學團隊組織實施了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具體包括:采用自己培養與國內外引進相結合的措施,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競聘各中醫院校優秀畢業生;各課程組對受聘年輕教師實行試講制度,采用名師指點、主講導師指導和聽課制度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合理的人才梯隊、良好的學術氛圍幫助了眾多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在學生評教中獲得較高評價。此外,中醫“四大經典”國家級教學團隊還通過主辦首屆中醫院校“四大經典”基本功大賽、經典理論與臨床運用高級研修班,為全國各中醫院校、西醫院校中醫藥專業、中等中醫藥學校等從事“四大經典”課程教學及中醫臨床人員提供學習及交流平臺,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宣傳部)
“老師在講完《傷寒論》少陽病篇小柴胡湯證后,在我們對少陽本證的因機證治已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把小柴胡湯兼證五方(柴胡桂枝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證治分別交給學生們登臺講解,讓我們通過查閱資料、精心備課、講解答疑等體驗,加深對各方證因機證治的理解和掌握。”2007級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教改實驗班王夢迪說。
中國中醫藥報報道我校創新教學模式
發布時間:2009-11-25
閱讀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