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我校“國學國醫大講堂”系列講座第八場在教學樓三樓報告廳舉行。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應邀作了《重積德則無不?——從藥王孫思邈的蒼生大醫精神談起》專題講座。
張繼禹道長首先講述了孫思邈既精于道學又精于醫學,其“大醫精誠”與“蒼生大醫”理念與道教文化有很深的聯系。隨后,講解了重積德則無不克的思想。他指出,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59章,體現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重生生之道。天道貴生的醫道體認。在《千金翼方序》中說:“原夫神醫秘術,至賾參于道樞;寶餌凝靈,宏功浹于真畛。” “轡策天機,全生之德為大。”這里孫真人將醫術之精微與大道之樞要相參,將方藥救人的功德與天道生生之德相比。重生就是重道;重在生道合一;重生就要順應自然;重生就要重樸。二是重慈心積德。在《大醫精誠》中大醫要“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意思是說作為蒼生大醫,要有慈悲濟世的大志向,慈是道家關于人性的重要概念。道教歷來重積善成功;為道者當先立功德;敬者德之蒂;慈心于物,廣行仁愛,手不傷生,如此才為有德。三是道德為根本。道教以道德為務,道德像火一樣可以燎原,像水一樣飲之不竭,且有益于天人,修道是從積德開始。
講座現場氣氛熱烈,張繼禹道長耐心解答了同學們的提問。他認為道教治病與醫家治病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更多體現在《黃庭內景經》,道士把修煉與治療聯系起來,內觀內臟,發現問題,通過修煉靜坐,來體會生命,體察內臟氣血運行的過程;中醫教育和傳承的不僅僅是醫術,更重要的是文化體系,中醫的教育應該回歸本我,回歸中醫的望聞問切、特色用藥,保證自我的主體地位基礎上借鑒他人,包容并蓄。張道長認為中醫與道教相同,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道家的符?、齋醮的儀式等也都有道蘊含其中,同樣需要整理、傳承。
國學院李良松副院長在總結發言中希望同學們從本次講座中體會到要積德,重生,敬畏。同學紛紛表示大講堂讓自己開闊了視野,受益匪淺。
張繼禹為東漢張道陵天師第六十五代孫。現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中國道教》雜志主編、江西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先后撰寫了《天師道史略》、《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等著作,發起并主持完成了“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華道藏》的點校編纂工作,發表《踐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間仙境》、《道教思想四論》等論文數十篇。
(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