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
中醫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醫藥以其特有的醫療保健作用成為中國真正對西方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有影響的一個重要領域,越來越多的各國民眾選擇中醫藥作為醫療保健手段,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中華文化背景下,人們容易理解中醫的理論概念,對“上火”、“寒包火”、“陽虛”之類的詞語耳熟能詳,所以要注重閱讀中醫經典及加強傳統文化熏陶。
●中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種種問題,究其根本是對文化認知的問題。
中醫藥凝聚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從傳統文化方面來說,中醫藥學可謂是凝聚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以“氣一元論”為主體的哲學思想及其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也是中醫藥學的核心和靈魂。傳統文化哲學與生命哲學的契合,正是中醫藥學這一傳統的生命科學歷久而彌新、亙古而長青的重要基石之一。
中醫藥學融道、儒、佛等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藥學醫藥實踐認識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息息相關、絲絲入扣的親緣關系,正是這種親緣關系,使得中醫藥學能夠從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豐腴的土壤中,源源不斷地吸收養料,積淀起深厚的內涵,從而保持經久不衰的魅力,并結合生物、社會、心理、自然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診療而獲得良好臨床療效。
比如,從陰陽的角度來說,傳統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陽剛健、自強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陽”;道家強調陰柔的歸藏、包容功能,以貴柔尊、自然無為、致虛守靜為“道”,偏于“陰”,那么中醫學則是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陰陽和合”,陰陽并重,兼蓄儒道兩家之精髓。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醫文化就是——和!《黃帝內經》開篇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不僅是中醫藥整個文化在診治病方面的總原則,而且是中醫藥學在養生方面的總原則。
中醫藥學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自然和人文學科的知識,同時又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古代天文歷法、算術、水利技術等,現在已基本不用,大都消失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視野之外,而中醫則不然,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在應用科技層面上唯一保存至今并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活化石,在今天對人們的衛生保健依然發揮著某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理論原理和方法在當今社會文化生活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文化建設提高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首次提出了“文化生產力”的概念;十七大報告則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并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我國文化建設四項任務,而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即是其中之一。
作為中華文明瑰寶的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傳統科學技術,具有巨大的醫療保健實用價值,集國家文化軟實力與科學技術硬實力于一身,是體現綜合國力、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中醫藥逐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和認可,越來越多的各國民眾選擇中醫藥作為醫療保健手段。中醫藥的醫療保健方法與手段,已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與70多個國家(地區)簽訂了含有中醫藥合作內容的政府協議90余個,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40多個;與世界衛生組織及42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的中醫藥合作項目約有280項;國際組織間的中醫藥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民間中醫藥交流與合作更加活躍;對外中醫醫療服務穩步推進,醫療合作規模擴大,來華接受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的人數逐年增加;中醫藥對外教育方興未艾,據2006年統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在校留學生3913人,畢業生1093個,在我國學習中醫的外國留學生數量一直位居自然科學的首位。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全世界各類中醫醫療機構達8萬多家,針灸師超過20萬人,全世界每年約有30%的當地人、超過70%的華人接受中醫醫療保健服務。
在亞太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由于歷史和文化的淵源,對中醫藥的認知度相對更高,中醫藥已成為亞洲各國家民眾生活的重要部分;中醫藥是繼中餐后又一傳遍西方的中國文化精粹,中醫藥以其特有的醫療保健作用成為中國真正對西方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有影響的一個重要領域。
我們要充分利用當前中醫藥在世界各國的廣泛傳播和影響,把中醫藥作為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建設中醫藥文化,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在繁榮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培養中醫傳統思維方式
一般而言,強調“中醫藥文化”的文化屬性是從中醫生存的文化背景而言的,其內容主要包括中醫的思維特質、中醫理論表述的方式、中醫實踐的方法論以及中醫與其他傳統文化的相互關系等等。
長期以來,中醫藥文化建設并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即使在中醫行業自身內,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甚至一些人對“中醫藥是一種文化”的說法頗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中醫藥學只是一門技術,認為發展中醫的關鍵在于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
毋庸置疑,臨床療效是任何一門醫學存在的核心價值,中醫自不例外,中醫的自然科學屬性不能抹煞。但是,如何提高與保持中醫的臨床療效呢?
目前中醫臨床療效下降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中醫醫療市場日漸萎縮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中醫臨床療效下降的原因何在?無非是很多中醫臨床醫生不能真正用中醫看病。為什么不能用中醫看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喪失了中醫治病的思維方式。而中醫的思維方式則是在研讀中醫經典著作,及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培養起來的。
一個沒有數理化基礎的人想學好西醫學,成為一名合格的西醫醫生,在今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同樣的道理,一個沒有古代文化知識,沒有受到中國文化思維訓練的人,如果只學習幾本現代人編寫的中醫教材,而不注重閱讀中醫經典及加強傳統文化熏陶,即便畢業享有某種文憑,但在臨床上用起中醫卻往往力不從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思維方式會有很大不同。在中華文化背景下,人們理解中醫的理論概念相對容易,對“上火”、“寒包火”、“陽虛”之類的詞語耳熟能詳,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對與自己思維方式相一致的東西感覺某種天然的親切,從而對之接納吸收、融會貫通能力相對就強。
但是,中國固有文化土壤在今天得到很大的置換,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某種程度上難以為繼。在這種“西風壓倒東風”的情況下,不但中醫與其他傳統文化被割裂,就是中醫傳統自身的繼承也出現了很大的偏差。
在今天的環境中,今人學習中醫要比前人難上許多。如今中小學課程配置都是西式的,幾乎沒有傳統文化的一席之地,甚至連語文課本都按照還原的機械的方式進行設計,細胞、分子、原子等微觀概念早已在年輕的學子們頭腦中生根發芽。而進入中醫院校,突兀地接受陰陽、五行、氣等傳統整體性概念,讓人思維一時難以轉換過來,不經過一番傳統思維方式的訓練與傳統文化的重新熏陶,想進入中醫的思維狀態,無疑是癡人說夢;然而事實不僅如此,中醫學習者還要繼續接受大量中醫思維訓練,有時候這方面的課程比重反而要大于中醫,甚至不少學生用外語、計算機等來擠占中醫的學習時間。與中醫密切相關的有關傳統文化的課程學習及培訓,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即使有,也是區區一二門課程,且是選修,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學習中醫的興趣與思維方式的難度可想而知,雖然中醫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人數不斷增多,然而在臨床實踐中真正能夠按照中醫思路治病的大夫,據有關部門分析,在中國只有二三萬人。
在這種情況下,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提高對中醫藥文化的認識與加大中醫藥文化教育力度,對于中醫學習者培養鉆研中醫學的興趣及強化中醫診療思維方式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與不可或缺。
有利于營造中醫藥發展的社會氛圍
中醫學是中國的特色醫學,無論從服務群體、藥用資源,還是從文化心理接受方面,都是我們發展自己衛生事業的特有優勢,是建設和諧社會,使人人享有健康的重要保障與途徑之一,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后發展國家保障國民健康所具備的先天優勢,在現代衛生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而又能保證人人享有健康的可能條件之一,對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具有切實可行的現實意義。
但是,自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轉型,中醫逐漸縮小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本來廣為流傳、深入人心、淺顯易懂、明白通暢的中醫理論逐漸變得玄妙神秘、晦澀難懂起來。時至今日,人們普遍對中醫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不知曉,對中醫理論的思想表述方式不了解。絕大多數人的思維與理念已與百年前大大不同,中醫對他們來說幾乎成了另類異質醫學,增加了幾分神秘,反而來自異域的西醫學讓他們感覺親切。在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進程中,而我們本土的文化和醫療技術則某程度上被淡忘了、被疏忽了。有了骨病,很多人去掛西醫,除非是風濕類,才會想到中醫。為什么?不是中醫過時了,而是由于不了解或誤解,從而導致消費觀念沒有確立,甚至某種程度上出現抱著金碗討飯吃的尷尬局面。比如,法國的無國界醫生來中國幫助中國培養鄉村醫生,培訓的內容竟然是針灸。
另一方面,中醫的詮釋是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及思想為背景的,在傳統文化被淡忘的時代背景下,對中醫解釋的失語和誤讀也是在所難免。有些學者在現代科學領域可能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成就,但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方面則可能顯得有點幼稚。還有一些所謂的炒作名人,對中醫一知半解,卻要大放厥詞,叫囂“取消中醫藥”。中醫真的不科學嗎?非也。中醫中有不科學的地方,但是更多的則是在當代條件下或限于個人認識水平不能解釋的科學。
目前中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究其根本是對文化認知的問題。有關中醫存廢的爭論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盡管發出一些不負責與缺乏學理的言論是極少數人,但是其對社會的影響卻是不可低估的。由于缺乏傳統文化背景知識及與中醫理論的隔閡,很多人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很容易被誤導,從而對中醫產生錯誤的認識,并使得他們在求醫問藥等醫療選擇方面做出不當的判斷。
為此,加強中醫藥建設,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對社會大眾進行有關中醫藥文化宣傳及科普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開展中醫藥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近幾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加大中醫藥文化建設的力度,如有關領導表示要有計劃推動各地建設中醫藥博物館,還要建國家級中醫藥博物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專門成立了中醫院環境文化建設標準課題協作組;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有關部委決定共同主辦了“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科普宣傳活動;一些電視媒體也加大了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力度。
今天,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中醫藥文化方面的建設工作,《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專門列出“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部分。中醫藥文化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眾多問題需要解決的挑戰,這既是時代發展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所賦予的重大任務。
(宣傳部)
●中醫藥學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中,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中國中醫藥報刊登我校張其成教授對中醫藥作用的看法
發布時間:2009-05-27
閱讀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