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4年8月22日頭版報道我校附屬東直門醫院管理體制創新,全文如下:
創新中醫服務模式,發展中醫戰略聯盟,擴大醫療輻射范圍,實行品牌化運營,借鑒現代企業管理方式——
東直門醫院拓展“大中醫”服務圈
如今,說“東直門醫院是中醫行業的一塊金字招牌”毫不為過。
從跨地域建立分院,引進社會資本對公立醫院改制;到延伸服務模式到社區,與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組建中醫醫聯體;再到創建“中醫戰略聯盟”,與21個省市70余家醫院聯手,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在院長王耀獻帶領下,醫院過去5年業務總量增加超過3倍,職工收入增長超過2倍,醫教研綜合實力獲認可,行業及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大中醫”服務圈已從口號化為行動。
涿州模式
試水京津冀中醫醫療一體化
“去北京大醫院看病掛不上號,轉而去涿州看病”,這在河北已成現實。
2011年,資不抵債、近乎破產的涿州市中醫院成為東直門醫院涿州分院后,3年實現年業務收入突破1億元,一躍躋進河北省縣級中醫院前10名。成功經驗來源于公立醫院改革和社會資本興辦非盈利醫療機構相結合,充分調動優質中醫醫療資源,實行企業化運作。
“走公辦民營的路子是我們首次嘗試,這樣做既讓政府省心,又為醫院釋放活力,有更多發揮空間。”王耀獻說。
從改制之前僅10人上班,到現在醫護人員近400人,39個醫技科室,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功能齊全,中藥足浴熏洗、中藥面膜、中藥香囊等特色服務成為亮點。
東直門醫院社會工作部主任于國泳介紹,醫院除了推廣醫教研管理模式,還選派70多名中西醫知名專家輪流坐診,同時簽訂老中醫師承協議,為涿州年輕中醫生臨床幫帶。
享有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還有比北京更低的就醫費用、便利的就醫環境,不僅吸引了涿州周邊縣市的居民,甚至連北京房山、大興等地的居民也前往就醫。
中醫醫聯體
讓戰略聯盟輻射全國
今年7月,小姜從中國中醫科學院碩士畢業,即將到北京市通州區中醫醫院工作的她,更喜歡把這里稱之為“東直門醫院東區”。這個地道的北京女孩直言,“我最看中的是醫院牌子硬,有前途”。
通州區是連通北京與天津、河北的一條重要紐帶。王耀獻曾設想,如果在這里建一所有品牌、上規模的中醫院,既緩解了京內外的醫療需求壓力,還能打破醫院局限的發展空間。
2011年,通州區中醫院開始搬遷,希望能與有資歷的大醫院尋求合作,這與王耀獻此前設想不謀而合。經與通州區政府反復溝通后,雙方確定把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所有權歸地方政府,經營權交給東直門醫院。此后,東區醫院患者服務量成倍增長,有效帶動了市區優質資源向郊區延伸。
從三甲醫院到基層社區再到功能區,東直門醫院始終保持熱度,主動上門尋求合作,在社區幫助醫生提高中醫藥業務水平,還走進企事業、機關單位等功能區,選派專家送醫上門,讓功能區員工不出單位就能享受東直門醫院專家服務。
去過東直門醫院看病的人,一定對醫院內部空間狹小的印象深刻。如何借助外部的空間讓專家走出去,把東直門醫院在行業內響亮的知名度、學術影響力傳播出去,服務全國的百姓?
王耀獻帶領東直門醫院專家到全國21個省市,采取兼并、租賃、合作等形式聯盟辦院,探索出一條具有東直門醫院特色、帶動基層聯盟醫院共同發展的道路。
起初,在聯盟內搞幫扶開展科研,很多職工不理解,“看不到經濟效益,我們白干活。”王耀獻認為,幫助別人等于幫助自己,即便經濟上沒有收益,甚至貼錢免費辦班培訓、幫助搞科研,但社會效益往往更為長遠。例如在內蒙古的一家中醫院收入從50多萬增加到6000多萬,實現營業收入120倍增長。
“現代社會,尤其是企業追求品牌效應,戰略聯盟成立后,我們職工工資、社會地位逐漸提高,醫院無形資產大幅增長,這些都是醫院品牌經營策略的結果。”王耀獻說。
剛剛過去的8月上旬,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又與湖北省黃陂區中醫醫院、襄陽市中醫醫院、河北省香河縣中醫院“喜結連理”,中醫戰略聯盟單位現已在全國發展至70多家。
國際醫療部
讓東直門醫院向全球邁進
前不久,北京推出的7條中醫養生旅游路線中,東直門醫院國際部名列其中,將健康管理、養生旅游等多元素與中醫藥碰撞,吸引越來越多人關注。
這里主要針對外賓及高端人群開辦國際醫療服務,是外籍人士了解中醫藥、體驗中醫藥的窗口。每日特需門診量可超過300人,體檢中心每天也有50~60人,推拿診療中心會員已過200人。
于國泳介紹,打造中醫的高端醫療,醫療旅游和高端醫療保險不可或缺,目前平安保險已經簽約,可以直賠。
5年時間,東直門醫院實現“由醫院向社區、由中心城區向郊區、由北京向全國、由中國向全球”的輻射,把品牌樹立在祖國各地,把“大中醫”服務圈打造得更加完美。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