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9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及李時珍醫藥創新獎的評選結果出爐,由我校校長高思華教授主持的項目“肝脾腎同治法辨證治療2型糖尿病的研究”獲2009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該項目創新提出了肝脾腎三臟同病是2型糖尿病病機特點的新理論;創新提出了肝脾腎同治法辨治2型糖尿病的新模式;創新提出了肝脾腎同治辨治2型糖尿病的常見證型及應對方藥,提高了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運用現代方法進行證候學研究,闡明了2型糖尿病病位在肝脾腎的客觀性。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高思華教授在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的基礎上,依據中醫學對消渴的基本認識和西醫學對糖尿病的病理認識,提出了“2型糖尿病的病機特點是肝脾腎三臟同病”的新觀點。該觀點認為,2型糖尿病的病機特點是肝脾腎三臟同病,無論何種原因先傷于肝、脾、腎任何一臟,最后均是漸次波及肝脾腎導致三臟同病,正虛與濕濁、血瘀、內熱互見而發為糖尿病;治療應從協調肝脾腎三臟關系入手,分清主次而三臟同治。十幾年來,高思華教授圍繞這一命題認真求索,先后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學研究專項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組織了一個由我校附屬東直門醫院、東方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世紀壇醫院等單位的有關專家共同參與的研究團隊,開展了深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證實了這個新理論的科學性,并創新提出了肝脾腎同治法辨治2型糖尿病的新模式。該模式打破糖尿病從消渴論治的傳統觀念,以臟腑辨證為核心,構建了先定病位病性,再析標本先后,從協調三臟關系入手,肝脾腎三臟同治的辨證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方法。對如何抓住三臟同病的主次先后和正虛邪實的孰輕孰重來有主有次地協調肝脾腎三臟關系、有主有次地扶正祛邪作了明確的規范。臨床證明其實用而有效,體現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中西醫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不僅為臨床辨治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思路,更對該病臨床辨證論治的規范化具有較強的指導和示范作用。該研究還基于這一創新理論,針對臨床常見的三種證型,提出了以益腎平肝為主,健脾為輔的降糖消渴1方;以疏肝為主,健脾益腎為輔的降糖消渴2方;以健脾為主,疏肝益腎為輔的降糖消渴3方。通過多中心為期兩年的大樣本2型糖尿病的臨床觀察,發現三方療后2月降低空腹血糖、降低餐后2小時血糖和對中醫證候改善方面都有明顯的療效,且無任何毒副作用。說明三方療效確切,安全可靠。不僅提高了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也為開發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治療2型糖尿病的系列方藥奠定了基礎。本項目融匯了中、西醫對糖尿病認識,創新了2型糖尿病的中醫病機理論和臨床辨證治療模式,并提出了該病的臨床常見證型和有效應對方藥,提高了該病的臨床療效。不僅對有效辨治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豐富和發展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具有積極的作用。高思華教授也因此多次受邀在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中講解該理論及其治療模式,獲得同行專家及基層醫務工作者的一致認可。該項目培養了2名博士,9名碩士。發表論文10篇。被引用38次。并被收入《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從2002年開始設立,每年評選一次,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專家進行網絡初評、終審和公示,并經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會確認,以獎勵在我國中醫藥科研領域和自主創新工作中取得優秀成果的集體和個人。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