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召開了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醫教改實驗班第一屆校外導師、國學導師、經典導師交流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長洪凈、教育部高教司處長武世興、校黨委書記吳建偉、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喬旺忠、黨委副書記谷曉紅等領導,教務處、學工部、基礎醫學院、東直門醫院有關負責人,以及來自10余家外單位的校外導師、國學導師、經典導師代表40余人出席會議。教務處處長翟雙慶主持會議。
翟雙慶處長介紹說,我校2007、2008級兩期中醫教改實驗班,是教育部2007年度批準的首批220個國家級“質量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之一。教改實驗班的學生,一部分是自主招生錄取的中醫名家子弟及全國各類知識競賽的獲獎者,另一部分是高考統招錄取的中醫專業5年制學生。學生本人或家長可自由選擇校外導師。國學導師組、經典導師組利用課余時間舉辦專題活動,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為同學們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指導學習方法;配合課堂教學,精選中醫經典背誦內容,批閱病案記錄,進行集中點評。學生成立了學習小組,定期組織討論與交流,并與自己的導師建立密切的聯系;積極進行社會調查和采訪,較早的參與科學研究,增強科研意識,提高社會活動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在校期間每周跟師隨診,在寒暑假期間回到家庭所在地,集中時間隨家傳導師或京外導師出診抄方,充分利用中醫家庭背景或當地名醫資源,學習與病人交流的經驗,感悟中醫辨證思維和中醫診治方法。學校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記錄、管理、追蹤和分析評價,學生的病案記錄手冊、課外學習筆記要定期上交。許多學生表示,跟師學習提高了中醫辨證思維能力和中醫臨床能力,學習到了導師的治學精神和學術思想,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中醫教改實驗班充分利用高等中醫藥院校、社會和中醫名家家庭的教學資源,建立開放式的教學體系,將高等院校和傳統中醫藥人才培養方式進行有機的結合,注重加強中醫人文素質和中醫臨床能力培養,積極探索融“院校教育—師承教育—家傳教育”為一體的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
交流會上,吳建偉書記指出,學校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位列其次,中醫教改實驗班是學校人才培養的亮點,將盡全力支持該項目的運行。面對中醫教育西醫化日趨嚴重的形勢,實驗班應堅守中醫陣地,辦出真正的中醫特色,避免滑入西醫或中西醫結合地帶。針對實驗班的運行現狀,吳書記強調,實驗班在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的設計、基礎教育與臨床教育關系的處理、專業教育與養成教育關系的處理等方面需進一步完善,不能停留在普通班的基礎上,做簡單的加法或減法,而要做“加、減、乘、除”。他鼓勵教學管理人員多了解學生的需求,多聽取老師們的意見,廣開思路,勇于創新,科學管理,把實驗班打造成我校教學改革和實踐的品牌項目。
洪凈副司長介紹了全國中醫行業開展教育改革實驗及全國師承教育的情況。她認為,我校中醫教改實驗班的舉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中醫的興趣和信心,鞏固其專業思想;有利于通過早臨床,盡早建立中醫思維;有利于教育改革,縮短中醫人才培養周期,標志著對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從理論研究進入實踐階段。洪凈建議,要建立并完善學生學習檔案,便于追蹤研究;對實驗班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試形式大膽探索,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要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并進行相關配套政策。
武世興處長從教育部層面介紹了全國人才培養模式實驗班的開展概況,對實驗班的運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希望實驗班能夠成為全國本科教學配套綜合改革以及創新人才、拔尖人才和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典型案例,可以在推廣、宣傳上再下點工夫。
喬旺忠副書記向支持實驗班的上級主管部門及有關負責人、校外導師表達了誠摯的謝意,他希望參與實驗班教學及管理工作的校內人員齊心協力做好此項工作。
谷曉紅副書記在發言中,把實驗班的建立比喻“優生”,實驗班的運行比喻“優育”。她認為,實驗班人數雖少,但影響很大,國家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學校對此項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并寄予厚望。她建議,一是要把實驗班發生的大事寫成大事記,讓學生明白國家和學校對他們的關心,讓他們學會感恩;二是實驗班不僅要注重專業教育,還要重視素質教育;三是要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如人際溝通、團隊精神、組織管理能力培養等。
在交流會上,校外導師也踴躍發言,暢談了對實驗班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在代教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國學顧問
本次會議旨在加強與校外導師、國學導師、經典導師的交流與溝通,進一步完善中醫教改實驗班培養方案,對前期的工作進行深入的梳理和總結,發現存在的不足。各位專家、導師們的意見也為我校實驗區今后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教務處)
我校召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醫教改實驗班第一屆校外導師、國學導師、經典導師交流會
發布時間:2009-05-05
閱讀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