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王琦院士團隊牽頭,王濟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中醫體質辨識體系建立及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構建中醫體質辨識理論,建立多維度體質辨識新方法,研發數字化、智能化體質辨識裝備,創建“體病預警—調體干預—動態監測”的治未病應用模式,形成了“體質辨識理論-辨識方法-應用模式”三位一體的完整體系,充分發揮了中醫藥在治未病、慢病防控中的獨特優勢。
本項目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科技創新:
1.系統構建了中醫體質辨識理論體系,將研究視角從“疾病”轉向“人”,形成了獨特的研究和防治疾病、詮釋生命和健康新角度。創立新學科“中醫體質學”,成為教育部二級學科,載入《中國中醫藥學科史》和《中國中醫藥重大理論傳承創新典藏》,為中醫治未病和慢病防控提供了理論指導。
2. 自主研發了全生命周期體質辨識量表,從團體標準上升到國家標準立項,被列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項目,載入19份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政策文件。首次建立宏觀與微觀多模態體質辨識模型。研發了數字化、智能化中醫體質辨識系列裝備及產品,為中醫治未病、慢病防控、主動健康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現代化服務手段。
3.形成“體病預警-調體干預-動態監測”應用模式,并構建“個人-社區-醫院-政府”四級體質健康監測網絡,頒布系列治未病干預標準,在31省(直轄市、自治區)1734家醫院推廣應用,引領了全國中醫體質和治未病學術發展及成果轉化。進入醫保,深入基層,降低疾病風險,節約醫療費用,為中醫慢病管理提供范式。
健康中國著力推動“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戰略。近年來,我國乃至全球慢性病患病率持續攀升,如何解決慢病防控難題,迫切需要尋求新的防治策略。體質是健康的重要基礎,也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內因,研究體質與易患疾病的預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是疾病防治關口前移的關鍵。本項目為慢病防控帶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中醫藥領域為中國式的現代化提供了示范性重大成果。
此外,我校鐘贛生教授參與完成的《經典方劑類方研究模式與中藥配伍禁忌規律性發現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同時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39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