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醫藥與中華文明》項目中期專家評審暨部分成果發布會在我校召開。
《中醫藥與中華文明》課題組總顧問,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中宣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主任姜培茂,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中宣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規劃處副處長孫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學術部主任王秋華,我校黨委書記谷曉紅、校黨委副書記靳琦、副校長張麗、副校長陶曉華出席會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中醫文獻學家錢超塵,中國醫學史學家李經緯,中共中央編譯局原局長韋建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原副理事長王智鈞,我校國學院原院長張其成,中國針灸學會資深會員羅彬等7位課題組顧問作為評審專家參會。
參加會議的還有學校有關部門、有關學院負責人,《中醫藥與中華文明》課題首席專家茍天林,課題組成員李峰、侯中偉、王朝陽、張海波、裘悟、周曉菲、張戩、高琳、胡素敏、姜廣建、于紅、楊莉、石琳、李天罡,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中醫藥報》等新聞媒體記者。
會議由校黨委副書記靳琦主持。
會上,我校黨委書記谷曉紅首先致辭。她說,學校把《中醫藥與中華文明》項目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和中華文明系列論述的一項重要工作,對該項目的組織實施高度重視。我校緊扣中醫藥學科優勢,秉承傳承創新理念、鑄理想信念之魂、強傳統文化之基,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入學校雙一流建設全過程、融入學校綜合教育改革全過程,這些與《中醫藥與中華文明》項目的指導思想非常一致。2018年暑假,我校將《中醫藥與中華文明》作為選修課在校內試講。選修這門課的師生普遍反映,這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校園、進課堂的“有益探索”;對增強文化自信,學好專業,振興發展中醫藥事業很有意義;是一門強基固本、培根鑄魂的課;是一門增強信心、凝聚智慧的課。谷書記表示,該項目構架了《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系統寬廣的研究體系,形成了特色鮮明、意義深遠的研究成果,為學校營造了良好的研究新風尚,帶動了一批青年學者圍繞主題、嚴謹治學、深入求索。她希望今天的評審和成果發布,既是項目總結,也是思想交融,既是學術探索,也是立德樹人,希望各位專家對項目的成果提出寶貴的評估意見。
課題組首席專家茍天林從課題立項、實施和當前完成情況,課題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特點,課題的經費使用情況及下一步努力方向幾個方面匯報了課題研究情況。茍天林介紹說,《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特別委托項目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中醫藥學的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以服務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為著力點,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經典與臨床的結合上,深入領會、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和中醫藥學的系列論述,系統闡述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對中醫藥學歷史地位、科學內涵的認識;為新時代中醫藥的振興發展和人才培養發揮強基固本、培根鑄魂、鼓舞信心、凝聚智慧的積極作用。黨的十九大召開后,課題組認真學習領會會議精神,進一步完善了課題的指導思想和研究框架,并產生了以科研成果為主的多種形式的階段性成果。項目前期已經出版了《在北中醫——學中醫 悟大道》等三部階段性成果。近日,在課題前期成果的基礎上,《寶庫、瑰寶、鑰匙、結晶——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簡述》等成果也已經出版。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主任姜培茂希望項目組成員群策群力,博采眾長,廣泛吸收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努力推出標志性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產生輻射效應,為中醫藥跨學科發展做出貢獻,并通過項目培養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干,充分發揮項目組成員老中青結合的優勢,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學術部主任王秋華介紹了《中醫藥與中華文明》叢書出版情況。她表示,《中醫藥與中華文明》叢書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有益嘗試,必將為中醫藥傳承創新貢獻力量。本項目的最終成果將以叢書的形式出版,總計出版著作15部,出版工作預計將于明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與會領導和專家為《中醫藥與中華文明》成果發布揭幕
評審專家一致認為,《中醫藥與中華文明》項目深刻闡述了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系、勾勒出中醫藥發展的歷史架構,為中醫藥事業走向新時代提供了理論支撐。研究成果對于如何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了鮮活的解讀、對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的系列論述進行了精確的闡述、對于中醫藥價值和中華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導。項目中期任務全面完成,值得大力推廣。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對《中醫藥與中華文明》取得的中期成果表示祝賀,并對項目下一步的實施提出了指導和建議。他希望該項目能夠作出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如何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的具體舉措上多做探索和嘗試。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表示,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對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撐,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能夠起到為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保駕護航的作用,是難得的學術精品。他希望項目對于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系能夠進一步提升凝練。
最后,《中醫藥與中華文明》課題組總顧問王國強祝賀項目評審獲得一致通過,認為該項目具有深邃的戰略眼光、重大的歷史意義、現實的指導作用。他表示,《中醫藥與中華文明》課題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唯物辯證法,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對于把握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這一重要論斷具有重要意義;課題組堅持圍繞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主題,闡述二者關系,對于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培養、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對于進一步激發中醫藥人“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樹立起堅守中醫藥發展的自信、自尊、自律、自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課題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對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和全國中醫藥大會精神具有指導促進作用。他希望能夠將課題研究成果納入教材和人才培養內容,作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探索,為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中醫藥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王國強總顧問還對課題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指導意見,希望課題成果成為中醫藥及人文研究領域中具有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意義的標志性成果。
課題領導小組副組長、校黨委副書記靳琦介紹說,《中醫藥與中華文明》項目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設立的特別委托項目,該項目委托我校作為執行單位,由我校高級訪問學者、《光明日報》原總編輯茍天林擔任項目首席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北京中醫藥大學高度重視項目的組織實施,聘請時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和我校黨委書記谷曉紅擔任課題總顧問,聘請國醫大師、資深醫史文獻專家和資深哲學社會科學專家擔任項目顧問,由我校校長徐安龍擔任課題領導小組組長。本項目以“如何認識和把握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的關系、如何認識和把握中醫藥發展的規律、如何認識和把握中醫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為著力點。學校中青年骨干教師踴躍參加課題組,結合各自的專業背景和研究專長,開展了15項子課題研究,經過5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經產出了一批專著、論文乃至課程及實踐成果。
《中醫藥與中華文明》課題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具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較為系統的闡述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和中華文明的系列論述,說明新中國、新時代對中醫藥的認識實現了從《漢書·藝文志》的“方技”到“偉大寶庫”“科學瑰寶”文明“結晶”“鑰匙”的兩次飛躍,開辟了對中醫藥認識的新境界。二是立足于中醫藥學和中醫藥各學科的學科性質和特點,從對中醫藥學認識的新境界出發,以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為主線,深入闡述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是中華文明的結晶。三是立足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特點,從中醫藥學的悠久歷史、深邃智慧、杰出功能、重要地位等方面,揭示中醫藥與經濟社會發展“四個全面”“五個統籌”總體部署的密切關系,說明了中醫藥在中國古代科學、在中華文明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四是立足于“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的根本目標,針對人們普遍關心的科學養生、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癥的需求,展現了多種具有鮮明優勢的指導性、實用性的理念和健康養生、防病治病的途徑與方法。
課題組目前已經出版的系列叢書包括,先期成果《睡方安眠保健》(李峰)《人在高原》(李峰)《中醫氣化結構理論——-道、天地、陰陽》(王朝陽);中期成果《寶庫、鑰匙、瑰寶、結晶——中醫藥與中華文明簡述》(茍天林)《養生保健、康復延年——中醫治未病學說與中華文明》(李峰)《天人合一、法方無盡——中醫特色療法與中華文明》(侯中偉);階段性成果《在北中醫——學中醫悟大道》(上下)(茍天林)。